茶壺大觀園
  1. 從流動到成形

摘自1920417Dornach的演講

 

唯物主義者認定心臟如同一個中心的唧筒或器官,而血管及血液循環系統是其次的。事實上史代納認為恰恰是相反的,器官乃是由於活力的循環活動而成形的。在生態學這樣的洞見涉及到一切關於生命源起的(當然包括胚胎)水流、洋流和河流及從中所持續受到的滋養。這圖像活化並鞏固了我們從生命及其活動中的一切的感受,更甚於其他的說法。

 

    我們最近的研究探討會使你徹底明白一切,也就是明白到實際上要以現代科學的觀點去看待這一切空間宇宙及其中的所有活動是絕對不可能。這不只是因為現代科學將整個宇宙整體從人類當中分離出來,更甚而將整個宇宙天體分開解析,看來似乎所有都不互相有所關聯,再分別以不同的個體來看待並去觀察了解。這就好比在探討人類的各種組織器官時,先從手臂開始進行,然後研究腿部,竟是為了從而去了解到整體的運作如何從這分別的組織器官開始。事實上你不可能從個別分開的了解探討中去真正認識到整體的一切,你勢必得從整體為出發點去試著了解各個部分才對。

    我們必須從每個與人類的關係中去探討宇宙。如今我們已然從那我們所置身其中的、環繞著我們的力量中被分離出來,使我們分別於這整體宇宙的原因是我們如今一切組織表現都將我們牢牢地置於本著感官的世界。但事實上如今如果你願意留心,透過特定的一些現象,你仍然可以從很多外部的假說實證中找到很多證據讓我們知道我們仍然遵循著宇宙法則在進行的種種組織變化,舉例來說,如果說很容易得到某些特定的病症是因為父母將他們的床放置成東西走向的話那絕對不僅僅是胡說八道,這不是迷信而是真正可以去實證的……

    我們可以發現到目前為止當我們停止身體器官等的活動,也就是說當我們或多或少降低身體的活動如在睡眠中時,我們變得可以感知天體間的力量。像孩童般通常擁有較多的睡眠,這也是孩子們為什麼比大人們容易感受到天體的影響力。當我們在逐漸成長中我們以自己的方式更進一步且更深入地朝向塵世的狀態,在孩提時代所有肌膚之下的一切都仍具有可塑性,這可塑的力量會隨著逐年減少,直到生命的一個相當後期的點上消失殆盡……但在這當中具意識的關注會存留在睡眠的狀態中,如同心臟的活動、消化的過程等等。事實上終其一生所有的內部的身體活動過程維持在超物質的影響之下……

    表現主義派的畫家也許會將人類側畫成腳指頭在鼻子的位置上,或將眼睛至於他處等……,但他們僅僅些許表現出他們在內部與這世界所有的關聯。而如今的物質主義思想更甚之將所有的一切支解分離,而事實上這一切都實在是該屬整體的……。

    去試著想想看一個重要的器官,心臟……我們可以在某些意義上看到它被交織在一起,在胎兒學的研究探討上,我們看到心臟是如何藉由血液的循環而逐漸的交織成型,心臟並非一開始就是心臟的樣子,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其他的器官上。他們是所有循環的終究結果,而非原因。在這些器官內所有的循環終止於此然後轉變為另一種方式更進一步地進行所有的活動。為了進一步說明,讓我們去想像從岩石上流下的水流,他將拋出各種不同的水型然後繼續往下流動,這些不同的成型肇始於這些地方為求運動與平衡而產生的力量,現在試著去想像那突如其來的停頓,如皮膚將像築起一道牆似的,當所有流過而被滯留於此的都將成為器官組織的結構體,如此一直向前流去再次以相同的模式造就形成另一個器官組織。你可以透過想像去了解那血液運行流經心臟時所發生像這樣的一切,我在此僅止於提出如此……。

 

                                         編譯心得分享 CHO

                                              文章來源 RUDOLF     STEINER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              唯物主義在認識上的缺失

 

        摘自192422Dornach的演講

 

    科學在探究事物時傳統上會著重於物質與能量的量化,但這卻只是事物的一個面向而已,如史代納所言,所有的事物都不能僅僅以他所能看到的樣貌去了解它。在這之前他曾使用過一個比喻,就好像指南針上的指針的移動,你不能光是從指針上去探究為何指針會那樣移動,而完全忽略了那整體影響著指針使指針移動的力量。

    如同重力一樣,有一種相反的往上衝的力量,史代納將之稱為向上衝力(upthrust)或稱之為漂浮的力(levity),因為這力的易於變動與空靈,所以相較之下難以量化。在這段落的最後史代納再次指出那不尋常的經驗,也就是所有的太空船所傳輸給我們的關於地球的照片中,你都可以發現地球宛若一顆晶瑩閃亮的水珠懸在宇宙太空中,不是一個死板的地點而已,而是一個有生命力躍動的生命整體。

 

    當我們因著重力被支撐在這地球上時,我們卻因以太體感受到一股要脫離地球的力。以太體的確活躍於這樣的離心傾向,因此你必想到人類的腦袋大約重1500,現在因著細膩密麻的血管分布其中,你將發現這當中的壓縮。如果頭腦真的以1500的重量施壓在我們的頭顱內,我們就無法擁有這密密麻麻的血管在其中了。在生命體中真正頭腦只重20罷了,他之所以變得如此輕盈乃是因為它漂浮於腦脊液中。這腦子的確有一股欲脫離的力量,這其中以太體是活躍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在腦子裡精確的表現出我們現在正在說的這些事。

    大腦漂浮於腦脊液中所以他的重量從1500減至20,這也表示大腦的活動已在我們的身體上減至最低程度的影響,在這裡你會發現以太體大範圍的一種向上的衝力,大腦向下的重量就如此被減輕了。主要在大腦脊液裡發展出的以太力量大幅地將我們提離這個地球,事實上如果我們必須帶著我們身體全部的重量行動,那就好像必須拖著一大麻布袋的重物行走般,就像所有的血球在血液中游泳般移動而減輕了重量。

    這種在液體中會減輕重量的知識已是老生常談了,在物理上稱之為向上的衝力,在這裡我們說是以太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星芒體是被藉著呼吸所激發,此時氣體的元素進入人體的每個器官及基本上以最減弱的程度達到你的頭部,氣體在這樣的分布及安排下使得星芒體因而活躍起來。

    因此我們可以真正看到在固體的地球實體上都是物質的,而液體的,特別是作用在我們身上的就是以太體,那如氣體般的則是星芒體。

    唯物主義的悲劇是完全不了解所有事物於生命各方面的作用,唯物主義明顯的忽視了所有的事物。 如果你不去朝著靈性的作用與影響關切一切的事物,那麼你將永遠不知道物質真正的作用。

    現在當透過我之前所提的冥想而臻於想像這樣的過程時,你將在所有地球上的關於水的作用中發現以太的作用,如果只是認定那大海河川中的水透過蒸發、凝結在成為水的掉落地面只是一種物理的變化或是化學家眼中關於水的元素罷了,那將是一種非常天真孩子氣的看法。事實上整個過程乃是一個水地球以著蒸發、形成雲、下降為霧氣等各種水的過程去形塑成就整個地表,在這當中以太體不斷的工作著。如此伸展我們的思想朝向如此的想像會讓我們感到一種飄然的奧秘在其中。

 

                                   編譯心得分享希望嶼農夫

                                              文章來源 RUDOLF     STEINER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自然裡的四個界

摘錄自190886Stuttgart的演講

 

接下來要特別來談談這自然裡的四個界,即人類、動物、植物與礦物,在此史代納常常暗示著即使是石頭也擁有生命的面向,以及這當中所潛藏著的都與我們有所關連並值得我們去注意與尊重一切。這個觀點並非源自於多愁善感,也並非將自然擬人化後帶到我們當中,而是煞費苦心的將之明確的區分出來,去強調這之間的異同。史代納無法單從物質的面向去討論這四個界,因為對他來說認識一切事物無法不去被考慮那潛藏在其中的所有靈性上的洞察。或許像史代納這樣認為礦物也有其感受力似乎會被視為牽強附會,但如果我們看待每件事物,即使只是一顆石頭,也能看待他將之整合在這地球的整體中如同一個有機的整體,如此我們將了解到所有的物質都有其持續的靈性的對應面,也許我們就更能接受所有的礦物也有以其有機的一面與所有的生命與有情眾生緊緊連結著。

 

我們現在要更深入的去看待所有在地球上所發生的一切,首先我們認識到我們被自然中的四個界,即人類、動物、植物與礦物緊緊包圍著。人類並非單單像科學知識所描述的只由物質的、身體的外在看得到的樣貌組成而已,實則是由物質體、以太體、星芒體及自我......。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端詳地球上其他界裡的一切,我們將也會清楚的感受到物質體、以太體、星芒體及自我在那當中的特殊關係。在面對處理物質世界的一切時,我們必須清楚的知道唯有人類具有自我覺醒的自我,這在動物界是十分不同的,動物的自我並不像人類以一樣的方式居於他們的物質身體中。

如果我們仔細考慮這於人和動物之間的差別,我們會發現每個人都具有獨立特定的自我,而動物則是完全不一樣,他們是以整體的物種去發展展現那共同的「自我」,舉例來說,全部的獅子或全部的熊擁有它們共同的自我,因此我們將之稱為物種的「群體自我」。人類的自我存在於物質身體的世界裡,即使我們並非用肉眼看到他,但卻是真正的在人的軀體中展現;但我們卻無法發現動物的群體自我展現在物質身體世界裡,要形塑如此一個群體自我的概念,去試著想像在眼前有一個明顯的區隔,在這區隔上分別有十個小洞,我將十指穿越這洞並且移動他們,你將只看見我的指頭但看不見我,但你卻可以不假思索的就知道指頭並不是自己動的,你們知道是隱藏在背後的我使他們移動的。也就是說你知道有一個整體的本性在這十個指頭上,這樣的比喻可以讓我們清楚的了解到在動物中的所謂群體自我或自然靈。

在人類身體物質世界中所發現的天性自我卻恰恰表現於動物的星芒世界中,從每一個單獨的動物伸展出一種通往整體星芒世界的持續連結而形塑出動物群體自我的整體一致性。這樣的群體自我在星芒體的面向上自成一獨立的整體,如同人類於物質身體世界中獨立的自我一樣。在你洞察星芒世界的同時,你會看到不同動物們的群體自我就像個個獨立的個體般紛紛向物質身體的世界展現不同的原則。我們不僅僅限於了解這樣的圖像,更要使自己真正了解其群體自我的真實性。我們必須非常清楚的了解到我們不必需特別尋求進入星芒世界,反之星芒世界將充滿在我們物質身體世界中。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得以因著開放的星芒感受力去感知這星芒世界。

你也許會問那動物的群體自我看起來像甚麼,透過敏銳的觀察有些如下的發現,如高等動物的群體自我,像有脊椎動物,如明亮的光線般呈現出能量來;事實上在我們周遭充滿的不僅僅是可以被確認的物質態,更多是來自於星芒體各方不同的能量態,也就是經過仔細觀察後所發現的動物的群體自我。

接著第二個問題可能會被提出來,那低等生物如植物等是否也擁有自我?是的,在觀察家眼中發現植物乃是一種以太體與物質體的結合。想像在地面上植物生長的過程,仔細勾勒出地面下的根、莖、葉及花,在那一切的生長中,並不似人類有著物質的、以太的和星芒的各體及自我,而是僅僅有著以太及物質的個體。但我們切勿以此去下結論認為星芒體的活躍僅限於人類與動物們而完全不存在於植物中,在開放的洞察中植物是被一種來自星芒體的光所包圍著的,這同時運作在花的發展上,當植物透過以太體的影響力在枝葉繁茂間發展時,這成長就在被星芒體物質包圍的花的階段時終止。

觀察家發現每一成長的植物從而為星芒體的物質所包圍著,還有來自於其他的連結於植物體上,也就是植物的自我。但若是我們想要確認出植物體的自我,我們必得從土地裡去探求,我們將因此確切尋得所有植物的自我。我們將在地球的四周尋到動物們的群體自我,而在地球中心尋獲植物體的自我。事實上當真正的觀察深入於植物界時,那呈現於眼前的土地雖然僅僅是物質的各種結構,事實上延伸於每個組織中都帶著所有植物的自我。

地球事實上已被自我賦予了靈魂,植物生長於土地上顯示植物從屬於地球整體就如同我們的頭上生長覆蓋了毛髮般,毛髮的生長也源自於你自己,如果你連根將植物拔起,將會傷害到地球的整體,植物的靈也將經驗到痛苦,這是千真萬確的,相對的若你不認為如此那當你採摘任何花朵時你將不認為地球土地能感受到痛苦。舉例來說當在秋天收成時,敏銳的觀察者將發現巨大的生命能量從地球土地流出。而從道德觀點上看來反對者也許會問,那如果小孩子們胡亂拔除植物將會比有人刻意好意的去栽植來的更糟咯?事實還是如此,當植物被連根拔除時土地會感到痛苦,而當植物被收割而非拔除則土地感受到歡愉。土地在分享其豐餘時感到歡愉,就在動物們經過土地時對於長於其上的植物顧盼時,大地就感受到歡愉了,就像哺乳的乳牛,小牛的吸吮會帶來更豐沛的乳汁,這些不僅僅是一個比較而是確切如此。每個堪以洞察到星芒世界的人不一定能確切觀察到植物體的自我,這必得要更高層的洞察力,如此才得以洞見更高層的宇宙智慧的世界。

如此我們便可以說動物的群體自我存在於星芒世界中,而植物的自我就在更高層的宇宙世界裡了。

第二個問題很自然地就連結到礦物的世界裡了。到底怎樣的情況被稱之為無生命的礦物呢?難到在這當中毫無自我或更高一點的原則嗎?如果我們深刻去觀察一顆石頭,我們會發現在物質世界中石頭就只擁有物質的體,而礦物的以太體則環繞包圍著他們。舉例來說一顆鏤空的石頭水晶,擁有類似中空的空間時,物質實體的結束恰好意味著以太體的開始。就像植物體的最上層部分為星芒所交織環繞般,礦物也被以太所環繞。以太體於星芒世界就如同在家一般,請特別留心這裡所說的,星芒體實為以太體的大本營。

事情遠比我們能夠假設的一切複雜多了,並不是在星芒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星體的,當然也非所有物質世界所見皆只有物質的。舉例來說,在物質世界與他界的的互動穿透中,你可以同時發現以太體、星芒體及人類的自我在其中;如同你可以發現在星芒世界中礦物的以太體般。

所以我們將因此能全面去看待這不同的四個界。人的自我處於物質世界面,動物的群體自我在星芒世界中,而植物體的我存在於宇宙高層智慧的低領域裡,礦物的我則相對的在於宇宙高層智慧的高領域中。

在礦物破碎時他並不感覺痛苦,相反的他將感受愉悅,一種來自生命體的感受。在採石場上當時頭被碎裂時你將感受到一股喜悅歡愉的能量的流動,相對地當你將之結合並緊密的排列重組時他將感到痛苦。這樣的過程你同樣可以在其他例子中發現,試著想想你在一杯溫水中丟入一點鹽巴,當鹽巴溶解時不僅僅只是物質溶解在其中而已,而是整個來自礦物的歡愉的生命力溶於其中了。在你重新冷卻結晶這鹽巴時這過程恰恰是一種連結著痛苦的感覺。現在我們將對這世界有了全新不同的感受及想法,現在我們不再視這地球純然為接受陽光的星體而已,而是一個有感受力、生命力的有機體,透過植物如披風般的星體的幔接受來自太陽的靈。而且我們看到宇宙中那充滿著的礦物的我,因此我們得以知道所有一切如何被賦予生命與靈性……。

                                       編譯心得分享 CHO

                                              文章來源 RUDOLF     STEINER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機互動農法源自於史代納時代〈1861-1924〉,當時有鑑於開始施用化學肥料後農夫們感到土地開始惡化 , 且農作物與家畜都有健康上的隱憂, 所以於1924年史代納開始了一系列的演講,成為生機互動農法的濫觴。而現在的有機農耕時則源自於1950年代,這當中有著很不一樣的地方。

                                                                                                                        分享者 希望農夫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機互動農法視農場為一能呼吸的有機體,要能涵蓋多元的自然面向,如草地、果園、牧場、農田、菜圃、籬笆和樹林等,成為一能自行循環的生態系。在這當中農曆及天體的運行也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即土壤和植物的發展都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所以生機互動農耕的特殊配方就是為了替大地注入生命力。

    在生機互動農場裡強調家畜與作物間整體的和諧,進而達到自然的循環。農夫也是整個農法中的要角,要能夠尊重並熱愛土地及植物和動物,如此才能運作一好的農場,人們也才能因此獲得來自農場食物的正面生命力。

 

                                                                                                                                  分享者希望農夫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機互動農法與自然農法都拒絕使用合成化肥,也絕不使用諸如除草劑、殺蟲劑、植物生長激素或任何跟基因改造有關的一切。

    生機互動農法與自然農法也都視土地為一重要的先決條件,而生機互動農法更以一系列的農耕技術去活化增進土壤的生命力,如選擇適當的時機種植適當的作物以維護地力增加生產。其中最大的差別在於生機互動農耕源自於史代納博士的人智學的靈性科學,所以往往反而被視為是靈性的,非科學的。但事實上生機互動農耕在強調達到物質的與非物質兩者間的平衡也就是視宇宙與大地為孕育萬物能量之所在,實際上是一種更嚴謹的自然農法。

 

                                                                                                         分享者 cho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身體、魂與靈:三種看見的方式

摘錄自神學第一章:人的根本天性

 

感觀印象、內在情緒的反應及客觀的想法,這三種去經驗及喜愛事物的不同的方式正是我們賴以建立我們與自然界的關係的基礎。而從前面兩個(不去否認他們的發展活力)進展到對於自然現象更客觀的認識,是在世上我們的意識的與生態的協調部分所賴以為基礎的。這樣的進展,從身體到靈,就如史代納所提的,甚至可以被視為從人類的嬰兒期到負責任的成年期。

 

以下的話是根據哥德以美學的觀點去認識明白人類的自然天性:

 

  在我們覺知身邊事物的當時,我們開始想到這之間的關連性。更明確的說我們將所有關聯建立在喜歡與不喜歡,吸引與抗拒,有意或有害的觀點上。這樣看似必須且非常自然的方式去看待與評價身邊的一切卻暴露出千萬個錯誤,而導致我們處於羞愧並將我們的生活導向悲慘。

  在我們對知識急切渴望的同時我們進行著更艱鉅的任務,我們努力奮鬥著去明白所有事物間的一切及他們之間的關係,而我們很快的明白到對所有的對立都缺乏一種標準,即喜歡與不喜歡,吸引與抗拒,有意或有害的,這樣的明白有助於我們去了解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我們就這樣以一個冷靜的,似神性的觀察者強迫去放棄這樣的標準,去找出事物的本性而非找出甚麼是為我們所喜愛的。也就是說沒有一種漂亮的或有用的植物能真正動搖一個植物學家,因為他們被認為應該去研究植物的形態與植物界的一切關係。就像陽光無私均等的照耀著所有的植物誘發他們生長,那植物學家們也該將他們所有研究評定的資料數據和標準以事物該有的本性出發而非以人的本性出發。

 

哥德的學說提醒我們注意三種不同的事情和經驗,首先是我們不斷接收的訊息,透過我們的感官去碰觸、品嚐、嗅聞、聽與看所經驗到的一切;再則是事物加在我們身上的印象,諸如喜歡與否,想要或排斥,都是建立在我們對於事物同理或抗拒,感覺有用或無益的心理反應上;第三是我們似神性的知識驅使我們想要一探事務所蘊藏的奧秘及其所以然。

  這三種面向將人類的生活明顯的區分開來,所以我們覺知到我們與世界以這三種方式連結著。第一種方式即我們遭遇並接受我們面對的一切;透過第二種方式我們將這世界轉而成為呼應我們的一切並將之賦予特別的意義;而第三種則視一切為不停止的奮鬥努力的目標。

  為甚麼世界於我們以這樣三種不同的方式呈現?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使一切清楚明白。倘使我走過一處花朵盛開的田野,透過我的眼睛,花朵像我揭示了他的色彩,這即是感官的事實;當我為這絕妙的色彩感到喜悅時,那我就是將這事實以我個人的感覺,將我自己的存在投射反應到花朵上了;一年之後當我回到了同一處田野,新的花朵再次綻放而且再一次為我帶來新的喜悅,而前一年的喜悅記憶也油然而生,即使那使我喜悅的事物早在一年以前就已消失無蹤。但我現在所看到的花與去年的花是同一品種且以相同的方式成長著。

    我們就這樣不斷的以這三種方式將我們與這世界萬物連結在一起,這也使我們明白到我們人類的三種天性,即此時我們所談的身體、魂與靈。身體的面向從身邊像我們所揭櫫一切的萬物中顯現出來;而魂則透過我們個人的存在與萬物的連結所產生的喜怒哀樂而定義出來;以哥德的說法,靈意味著在我們慎辨審視萬物時那似神性的清楚的顯現。我們就這樣涵括著身體、魂與靈。

    因著這三個字之間的基本差異,明顯的我們必得透過我們不同的三種觀察方式才得以真正清楚的了解。

 

           摘錄自神學第三章:三個世界

   

    更進一步的在這三種不同的看見方式上,史戴那建議以更客觀的洞察去看待這自然的世界,看待這複雜的實體及隱藏於其中的奧妙法則,需要我們以著自我發展的靈性的觀點去補足我們身體感官的覺知。這不僅不會帶我們遠離自然,反而使我們更無私與全然的與自然整合為一

 

    我們必須看待我們人類是屬於三個世界的。那建造構成我們身體的物質是來自於無生命的,而任何我們中僅透過身體的感覺去認識這個世界的,都將無法與其他兩個世界即靈與魂有所連結。無論我們如何說服自己事實上是因為眼睛與耳朵這兩種器官使我們得以看見及聽見,我們一樣可視魂與靈為兩種為我們敞開魂與靈的世界的器官。任何沒有這種較高覺知能力的人將處在黑暗與沉寂中。但我們必得努力去發展我們高度的覺知,如同自然發展了我們的身體的覺知使我們去察覺它,我們也得發展靈與魂的覺知,使得我們得以感受到魂與靈的世界。

    在自然中培養高度的感覺再自然不過了,因為在高度覺知中任何人類所能達到的也都屬於自然。ㄧ個人發展出高度的覺知就如同一個盲人經過成功手術後而得以看見般,世界以一種全然不同的、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他們面前。透過高度的覺知便不再感到混亂不明,所有隱藏在自然中的一切都將顯現。唯有透過靈與魂的覺察才能真正認識這個物質的世界,這也是為甚麼我們必得先從高層的魂與靈的世界談起,再以這樣的觀點去討論這物質的世界。

 

                                                                               編譯心得分享 CHO

                                                                               文章來源           Spiritual Ecology       RUDOLF     STEINER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巨觀與微觀

 

          摘錄自1920416Dornach的演講

   

史代納在此將人類微弱的脈動與宇宙巨大的運轉連結起來,再一次呈現宇宙活力的面貌,並視人類為活力脈動的一部分。

 

    現在讓我們來仔細想想人類與宇宙間的對應關係。我已經指出我們呼吸的韻律,大約一分鐘18次,恰巧明顯地顯示出符合在整個宇宙的一些過程。例如每分鐘約18次共計一天會有約25920次的呼吸運動,恰巧符合一般人約72年壽命的天數。

    而且再一次仔細的去思考太陽的移動(即使事實上並不明顯),每一年都在我們所說的歲差上往前推進一點點,而如此太陽在整個十二黃道宮的運行上一次的完成也約是25920年,也就是所謂的一個柏拉圖年。

    如果我們從呼吸的次數去看,我們生命的誕生與死亡恰好與宇宙的法則符合。這微觀與巨觀之間的巧合如此明顯不過了,我們用每分鐘18次的呼吸乘以60分鐘再乘以24小時可得每日25920次呼吸動作。

    現在將同樣的25920年,一個柏拉圖年分成60分,再分成24分,我們會得到18年,但這18年代表甚麼呢?也就是說將人一天24小時的生活視為一個微觀的宇宙,那麼每分鐘的18次呼吸等同一個巨觀宇宙的18年運行韻律節奏。

    那我們現在試著不去稱這一個黃道12宮宇宙的運行為一個柏拉圖年,而將之稱為天堂裡很棒的一天,一個巨觀宇宙中的一天。那麼表示人間運行18年方得巨觀宇宙呼吸一次呢!

    以現代天文學的觀點看來,先暫且將它的意義放在一旁,我們來看待現代天文學如何解釋這傾斜的地軸。

    我們都知道地球的軸心於黃道面間是傾斜的,而天文學家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傾斜軸心的小規模的週期轉動約是18年又7個月,請不要小看這18年的關聯性,地球以雙錐傾斜黃道面的旋轉模式運行,每18年完成一個階段恰巧與月亮同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月亮每年出現的地點都不一樣,就如同太陽般,它在黃道面上升降,朝著赤道點上經歷一種一次次的振盪起降般,而每18年它會出現在上一個18年前出現的位置上,這就出現了地球旋轉面與月亮的關係了。這小規模的週期轉動投射出月亮的運轉如同巨觀宇宙一次又一次的呼吸韻律。我們只需去觀察月亮在這18年中的軌道,或是每一個地軸小規模的週期轉動。這是地球的韻律舞步,以雙錐的方式舞動,正是巨觀宇宙呼吸的韻律,一次次的18年就如同微觀宇宙裡24小時的運行。微觀與巨觀實則同步運作著。

 

 

                                                                                CHO編譯分享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地球的呼吸、睡眠和甦醒

 

在以下的兩個段落中繼續著地球為一有機組織的主題。史代納發現發生在地球上的一切過程恰好也同樣發生在我們小規模的身體組織裡,像呼吸、睡眠和甦醒。不過真正去經驗這樣的過程,並將地球的這些史代納不斷提醒我們去發展學習的過程與我們身體的發生結合在一起需要一些想像。就像我們所看到的,這想像力不是一種奇幻,而是同時朝向內在與外在的一個步驟,去發展我們向內的認知並從而向外地去連結到我們所屬的這一偉大造物有機體地球。

 

       摘錄自1923331Dornach的演講

 

    現在讓我們去想像這四季的運行如同地球在這宇宙中的一種壯觀的呼吸過程,當然這過程並不是氣體的呼與吸而已,而是一種力量的運作,好比在植物上 ,你可以看到一次次春天時所迸發出的力量,但這力量又會一次次的於秋天時收斂,讓綠色植物在這過程中枯萎凋零……

    讓我們先來看看冬至這節令,我們可以想像地球這時的呼吸動作如同一個人吸進氣體後將氣體秉住在肺裡,地球就這樣保留了那使萬物興盛的力量,接著所要發生的我可以明顯地使你們明白……;如此我們就這樣成為地球呼吸運動中的一部分了。我們的確是所居住環境的一部分,這情形在南半球恰巧相反運作著,我們必須如此去想像,當北半球呼時正是南半球吸的動作,反之亦然……。

    去想想十二月的時候,在十二月結束時地球深深的將氣吸住並將所有我之前提的力量保持住,如同一個人吸氣後屏氣凝神般,地球也將力量如此凝聚了。

 

      摘錄自1920年5月2日於Dornach的演講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到底在睡著時發生了甚麼事,你會發現突然間好像植物般,生命開始了如同春天萌芽秋天凋零般的運作,一切就在生命睡著與甦醒之間發生。那時我們如同地球處在盛夏一樣,只有待自我及星芒體(astral body)回來時才甦醒,然後我們進入如地球的冬天般。所以我們可以說在醒來與再度入睡之間我們是屬於冬天的季節,而在睡著與甦醒之間卻是屬於夏天……。因此在宇宙一年的運行當中,當然地球是宇宙的一部分無庸置疑,恰恰對照呼應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地球的確是於冬天中甦醒並於夏天中沉睡的。夏天是地球的睡眠時間而冬天才是甦醒的時刻,但外在顯現出的覺知現象卻恰恰給了我們錯誤的認知,好似在盛夏萬物興盛繁茂應該是甦醒的時刻,而冬天該是沉睡的。相反的事我們會在睡眠中呈現植物般的蓬勃生命力像地球的夏天般

    假如我們現在去思考整個宇宙,像我們所明顯看到的睡眠與甦醒間的交替,那我們當然視這偉大的造物為一有生命的個體。那發生在這有機體中的種種組成分子與元素都與整個宇宙融合在一起,就像所有在我們器官中的變化都與我們的身體息息相關。

 

 

CHO編譯分享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生命力的地球

 

  1. 地球

   

    在以下簡短的段落裡,從一些些微不同的觀點中,史代納重申Fames Lovelock的蓋亞假說,也就是地球是活生生的個體,一個複雜又精細的有機體。史代納更特別強調人類與這有機體間錯縱複雜的緊密關聯,及地理位置於我們深刻的影響。我們必得突破自我設限的思維去以更寬廣更有深度的經驗來看待整體宇宙與自然和我們之間的一切。好比人類在青少年時期就得學習獨立,如今我們期待更多的成人更有責任的去覺知道這地球所提供於我們的一切多麼神奇,我們得轉而去為這大地之母做點甚麼。

 

         摘自1924412Dornach的演講

 

    今天大多數的人仍對於自然不甚了解,舉例來說,他們獨立分割植物相並以為這就堪稱為植物學,完全忽略了植物生命的本質,就好比將毛髮獨立分割出來去討論研究一樣。毛髮僅生長於動物和人體就像植物之於地球般,所以必得視這地球為一有生命的個體。如同人類需要有空氣才能呼吸,地球也就須有來自宇宙星體的光才能存活;如同人行走在這地球上,地球也在這宇宙太空中運行不輟。在這整個宇宙中,地球真正是一個活的實體。

    至少我們得做到認清地球為一個活的實體,在植物萌芽時,地球因而備感年輕,如同一個毛髮茂密的孩子;在秋冬之際植物凋零,就如同一個年邁的人失去了毛髮。這就是生命不同的節奏,春天的新生與秋冬的老化,新與舊的不斷交替更迭,不只人類,萬物皆如此。

 

        摘自19171116St Gallen的演講

 

    我們必須明白地球絕非像地理學或礦物學所說的一樣是個無機體。地理學或礦物學視地球如同我們看人卻只看它的骨架一般,想想你如何能只透過X光去

看待一個人呢?如何只從一副骨架去認識這個人呢?現代的科學家看待地球就好比走進一個房間裡卻只從所有人的骨頭去看待所有的人一樣

    被認作是一個骨架的地球實則為一活生生的有機體,並且她深深地影響著在這有機體上生活的人類。就像一個人內在的器官分化並分工為著人的身體在運作般,所以地球也在內在發展中分工合作,並因此深深地影響著人類的一切生活。試著去想像從你頭腦的運作思考至一根指頭或大拇指的運作無一不是透過你這活生生的個體呀………

    地球也是如此分工並運行著,只不過依著不同的地理位置給予不同的生命能量,諸如磁能、電能等等,也因著不同的能量而所以有不同的發生與影響。

 

          摘錄於1918年3月30日於Berlin的演講  

 

    從靈性科學的角度看來你會赫然發現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實為一個大且美妙的有機體,而我們也是這有機體中的一個部分。我已在很多演講中不斷地提出地球之為有機體的各種現象,在地球上的生物也以種種不同的方式在這整體中去展現自己盎然的生命力,在地球上每一個不同的區域以著特殊的連結與居住其中的人類維持著一定的關係。就因事實如此,即使是表面上看起來人類是一個單獨的整體,但事實上人類所以區分開來並分布於地球上不同的區域,實有著絕非只透過地裡或外部科學所研究出的影響力;而是出自於在地球表面上特定區域所具有的神秘的影響力。有一種無關表象事物而是內在的關係聯繫著人們與他們所出生、居住的土地,你可以從長期的歷史發展來看出這樣的事實,就像歐洲人移民到美洲並定居於那裏這樣的發生與變動。雖然歐洲人移民於美洲的事情在現代的發生看來仍是短暫的事件,但卻是如此真確有力的證據。在美洲的生活徹底的改變了於此代代相傳的歐洲人,在這世代的轉變中舉凡身體的各種特徵也逐漸地改變了,歐洲人於此也逐漸與舊大陸的印地安人類似了,你只能從非常細微的地方去分辨出些微的差異了。

    像這樣的事情就不時在提醒著我們身為特別的居住者與這浩大的有機體間那緊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人類物質的不斷進行的過程實則是一種靈性的過程。好比吃這件事,我們取自外在世界的物質去支持成為我們的生物體組織,我們所有的身體的有機體實則來自於外在環境,但我們不是單純的去整合利用這些來自外在的物質而已,在利用的過程中還經歷了特別的過程,就像我們從在所吸收的物質消耗過程中獲得熱量與溫暖;我們呼吸時,我們不僅僅吸進氧氣,這呼吸過程也使我們自己成為了在這外在世界韻律中的一份子。因此透過在我們體內的韻律過程我們得以與這外在的環境有著共同的節奏。

 

            摘錄自1920年5月9日於Dornach的演講

 

    在物質的面向上我們實則不是獨立分別的個體,而是整體地球的一部份,就像手的感覺與動作在整個人體組織中不能單獨的被看作是一種分別獨立的覺知一樣。手一旦脫離了人的整體,手就不再是手了,如同被採摘下來的玫瑰花朵已不再是玫瑰花,唯有那扎根在泥地裡所綻放在枝頭上的瑰花才堪稱為玫瑰花。所以我們不能僅從被皮膚緊裹住的軀體去看待認識人之所以為人………

      

 

cho編譯分享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