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水田濕地化溪州引圳水拒農藥化肥

〔記者顏宏駿/溪州報導〕彰化縣溪州鄉公所有鑒於過去水稻栽種,大量引用地下水以及化學肥料、農藥,因此引進「水田濕地」的耕作概念,這個概念獲得營建署的支持,農民完全引用莿仔埤圳水灌溉,同時採用更精緻的自然農法栽種,將來這些稻田不僅有經濟產值,還可以過渡到有機稻田,更有機會被認定為「水田濕地」,可說是一舉數得。

可涵養水資源 調節溫濕度

水田濕地是國際濕地公約與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所定義的濕地環境,除了農業生產,也使許多生物適應耕作的節奏,展現水中繁殖生長、離水播遷或濕土休眠的生活史,國內的水田濕地主要以水梯田為主,具有水資源涵養、地下水補充、環境溫濕度調節等多元功能。

自組運銷公司 種稻全契作

目前參加溪州鄉公所該計劃的農民共有十人,栽種總面積約七公頃,雖未集中,但都汲引莿仔埤圳水源灌溉,農民預定以今年的二期稻作為首期實驗範本,將來種稻一律禁抽地下水,也不能採用化學資材,為了銷售稻米,農民成立「溪州尚水農產運銷公司」,等於接受該公司委任契作。

首期的實驗經費已有著落,營建署補助一百萬元,作為聘請師資及農民繳糧補助,原則上一分地補助兩萬元,收成歸運銷公司所有,最近農民必須每個禮拜與生態專家互動上課,若未達規定時數,即被取消資格。

負責整個計劃的公所機要秘書吳音寧表示,溪州鄉位於莿仔埤圳源頭,按照濕地的概念,把圳水引入水田,透過無污染的農法栽培,發展出一套最友善土地的水稻栽種法。

產量減半 專家農民求突破

吳音寧指出,過去三年,她把自家的稻田當作水田濕地試種,採放任式栽種,幾乎沒有人工的施作,但每分地濕稻穀收成仍有近一千台斤,如此的產量雖較「慣性農法」少一半,但這至少證明,只要能汲引到圳水,不靠人工的呵護,稻子就有產值,如果透過專家的輔導,發展出更精緻的農法,定能為農民帶來收益,目前已邀請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的研究員與農民互動,希望在防治病蟲害方面有所突破,以達到水田生物多樣性的目標。

參加的農民黃生富表示,他當初從都市返鄉從事耕作,目的就是栽種有機蔬果,但三年下來,受限於很多條件一直難以如願,他希望結合理念相同的農民,相互研究,加上政府的資源幫助,成功的機會較高。

 

2013.05.17分享令人鼓舞的消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