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壺大觀園

目前分類:史代納的靈性科學 (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6.花朵純淨的渴望

     摘自1923年11月10日於Dornach的演講

 

    在仔細的觀察中會發現植物將我們的自然性從根於泥土的舒適性與花朵渴望非物質世界的張力中反應出來,這顯得非常詩意,不過史代納非常明確的表達出我們與植物世界的緊密的連結,且植物我將們的自然天性以真實的意象呈現出來。有些人可能覺得這些似乎與自然規律脫節,但當我們透過這樣的觀點,史代納相信我們的自然性發展將透過有意識的與自然的世界再度連結而活化。

 

    讓我們看看植物世界,當我們開始用靈的眼光看待這覆蓋在地球上的植物時會發現他們真正在多個面向強化了我們。在我們行至草地上或林地裡,當我們將一棵植物連根拔起,如果我們以一種靈性的眼光去看待,我們將看到其中的神奇。

    根完全的表達出全然的屬地性,尤其是越粗壯的根越是如此,以白蘿蔔(蕪菁)為例,就會使人聯想到一個保暖知足的行政官,非常的安適狀。他全然的接受泥土裡的鹽並在這屬地的感覺中有深深的滿足感。在這屬地的領域中再尋不著如蕪菁般那樣的滿足並充分的表現出根的自然天性了。

    另一方面讓我們仔細的去看待花的呈現,當我們用靈的眼光去看待花時,我們會不由自主的感受到如同我們的靈魂般懷著最溫柔的渴望,只要去看看春天的花朵,以一種精緻的靈的面向去看待,將發現當中充滿了一種期盼,一種神奇的流動充滿在花朵間。

    在春天我們看見紫羅蘭或是喇叭水仙,山谷中的百合或一些有著黃色花朵的植物,我們會感受到這春天的花朵正在向我們訴說:「喔!人們呀!你們所看到的靈性是多純潔簡單的渴望呀!」這春天的花朵呀!是靈的渴望,全心全意地展現在一種神性中。

    接著我們看到秋天的番紅花朵,難道我們不會感到一絲的羞愧嗎?他們不正在警告著我們我們的慾望多麼容易趨於腐敗嗎?在我們身邊的番紅花不正在向我們低語著:「人們呀!在你們慾望的世界裡,一切是多麼容易趨於腐敗呀!」

    去看看植物吧!將會發現植物的世界呈現出人的內在慾望彷若一面鏡子。沒有比這更有詩意了這樣去想像這意識的聲音,如果我們真的懂得如何去傾聽觀察,將發現植物世界在不同的季節裡以不同的方式去呈現我們的靈魂。

    如果我們在心中如是觀想,植物向上的生長正是植物以一種別具意義的方式呈現我們在這光的宇宙中的靈魂面向,而這根的生長持續的桎梏植物就似乎是奪取了植物這朝向天體的渴望,而是朝向另一種屬地的滿足感......

編譯心得分享 CHO

                                   文章來源           Spiritual Ecology       RUDOLF     STEINER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植物與自然的靈

 

摘錄自1923年9月28日於Vienna 的演講

 

    在從前人們不僅僅是感受到自然的生命力,並深深感受到自然裡充滿了各種不同的靈。史代納希望大家以一種更有意識的方式去覺知這一切的自然力及其中活躍有生命力的靈。在我們如今面對嚴峻的大自然時,不免覺得要去感受到自然中的靈是一種困難的事,但在很多自然的生命中仍然呈現出一種想像的跳躍,像從Dylan Thomas的話中提到的「驅動花朵的綠色引信」。教育我們對於環境及生態的認識並不是意味著要完全將自然的神奇美妙拋諸腦後,而是能使我們賴以抽象思考的大腦能夠更進一步地去接近自然的一切。

 

    在現代文明的社會裡成長的人從外顯的世界去觀察事情,並以抽象思維的腦袋去詮釋這一切,也許在花朵吐蕊中或巍峨的參天巨木上感受到歡喜,甚至因而想像出一個植物內在的生命圖像,但這樣仍然無法真正感受到與植物之間真正的關係,就好比不斷的去談及靈這件事並不一定能提高靈的覺知。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確實與週遭的事物產生真正屬靈的連結,當我們以尋常的方式去看待植物時,我們連植物最基本的呈現面向都可能難以察覺,我們無法想像隱藏其中的一切足以滿足我們去檢視他,並透過抽象的思維去想像。在每一植物中都隱藏著靈性的本質,就好像靈被桎梏在植物體內了,也唯有透過這樣的觀察認識這植物體內隱藏的靈性,一種來自大宇宙世界交互作用下,與人類有著密切關連的屬靈特質。

    我們是如此地與這世界密切相連著,無一不是受著這大自然一切的影響。當我們看著一株百合從種子到開花的過程,我們有了這樣生動的想像,想像百合對我們也有著期待,這並非是擬人化。在他們展開枝葉時,尤其是開花的時刻,他們的確充滿了渴望,那百合花的靈(這純屬為了因應人類的語言所發展的說法)似乎在對自己訴說著:「人們就將經過我身邊並看著我,而且只要有足夠的眼光注視著我,那箝制住我靈的桎梏就將解除,那我將可以展開前往靈性世界的旅程。」你可能會想那些不被人們看見而默默生長的百合該如何呢?那將是截然不同的情形,那些百合將尋求另一種不同的解放方式。被人類的眼光一眼就解放的百合將建立在和人類彼此都投入的關係上,充斥當中的靈無不期待人們用一種屬靈的、真心的眼光去看待花朵並從中釋放這靈,而不是單單以著抽象的思維去詮釋這花開美好的一切。人們的生命也將與在這持續不斷從植物、礦物或動物中被釋放的靈產生連結。

    就像我說的,我們無須去考慮那不被人們所見的百合花,而是必須關注在那些被我們看見並期待與我們打從心底的覺醒有所連結的花朵。一個透過百合花而來的影響,當我們行經他們,和那多樣化的、神聖的和別具意義的一切影響持續地從自然而來,具有如此洞見的人將享受這來自自然源源不絕的靈性豐富的流動。這靈的流動持續的透過他們進出澆灌在這外在的自然中彷彿神聖靈性世界中的一面鏡子。

 

 

                 摘錄自1923年11月2日於Dornach 的演講

 

    土、水、空氣和火不僅僅只是知識上的分類,而是具有其真正的實像,這並非是高談闊論,比起如當代科學家們所思慮的,這四種實像絕不僅僅是可被分析的元素而已,而是由具活力的原子所組成。史代那描述這樣的實像不但具有活力且有著全然不同的品質、功能及一致性,並與植物和昆蟲的生命緊密地相連,使我們得以進入生命的活躍的全景去訓練觀察自然裡的枝微末節。

 

    當以靈性的觀點進入植物的世界,我們馬上如同從前有著天眼通洞察力般地可以成為世界各種實像的主人,但這種天眼通的能力後來被遺忘了,也許在詩集裡徒留其名而已。不過任由這靈性的流動掠過而不去看待它,我們就因此失去了對植物世界的認識。

    植物使得他們的根深入地底,如果可以真正了解植物深入地底的根,便可以看待根在地底正被所有自然裡的靈所包圍,這在舊天眼通時代裡被稱作是「守護神」的靈,或者我們稱之為根的靈,是可以被透過想像及靈感來學習的,如同人類及動物的生命可以透過外在的物質世界來學習般。

    根的靈是非常特別的地精,一開始無法從外在看出來,但卻可以清楚地從其中的影響看出,缺少了這神奇地精靈的作用將礦物的元素從土壤中帶到植物的根裡,植物的根便無法發展。

    這神奇的根的精靈遍佈在泥土中,可以特別的感受到來自岩石及金屬礦物的好處…,他們充滿了內在的靈性如同人類的耳朵和眼睛一般,這些根的靈全然的感受著自然的靈的一切……

    植物擁抱著自然宇宙的奧秘,並將這奧秘傳達到土地裡,地精從土壤中接收了這從植物而來的奧秘。因為地精的關係,尤其是在秋冬之際,地精透過礦物和岩石間的轉化吸收從植物而來的奧秘,他們是地底下的精靈,徘徊在土地裡、在靈的流動裡承載來自宇宙的奧秘。

    我們看看這外在的世界,這由宇宙的靈所建構的世界,透過內在的靈具體呈現並揭露了宇宙的本質。透過植物就像光線照耀著我們般,地精全然接收了宇宙的訊息在金屬與金屬間、岩石與岩石間具全意識的承載著。這些地精能馬上對於這奧秘有全然的了解……他們是全智慧的縮影……一種宇宙性的智慧,而相對之下人類的智慧顯得微不足道……。透過植物直接傳下的宇宙智慧已然在那兒,地精只要吸收即可,人們不免好奇土壤的奧秘為何?那在深處的植物的根,太陽如何透過這一切向地精訴說所有的奧秘?人們若能洞悉一切那麼也將明白這宇宙的奧秘了……

    因此地精靈實際上是大天體中隱藏於地底下的宇宙奧秘的承載者,但對土地本身來說,他們是不喜歡如此的,他們帶著那從宇宙而來的奧秘在土壤中穿梭,他們事實上一點也不喜歡這屬土地的,他們有著一種逃離的渴望……

    這地精靈真正是在土地中呈現天體奧秘的元素,因為他們抗拒著屬地的成長,渴望的力量驅使植物們朝向天體挺立。

    一旦植物向上生長離開了地精靈,從潮濕的泥土地到濕潤的空氣圈裡,在葉子裡發展外在的物質型態。在這當中更多的元素加入了工作,如水的元素,水的精靈,在早期天眼通的時代裡稱之為水中之神,undines。如我們所說的地精忙著穿梭於植物的根之間,在靠近土壤表面的地方將可以發現水精靈正歡欣鼓舞的迎接著地精靈所造就的向上的生長。

    水精靈有著與地精靈不同的天性,他們無法像靈性的感官一樣朝向天體,他們僅將自己完全充斥於宇宙中的大氣及水氣中,他們並不擁有地精般的感受與智慧。他們同時以一種相同的方式持續的夢幻著,不似地精厭惡著土性般的抗拒著,而是對這土地的一切有著靈敏度。他們處在水的以太裡,優游其間……。

    在這夢的氛圍中水精靈不斷的結合、釋放並分布在大氣中,以這樣的方式去和葉子互動,……(以下有部分p.95、p.96未編譯)

   

    因為人們沒有確認靈性這件事,不去明白地精、水精靈、氣仙和火靈在植物生長中的角色,植物的生長並不單單如土地表面上被看到的那樣。大地是植物的母親,而天體就如同父親般,這是字面上的意義,而確實植物的生長孕育是透過地精將土地的一切帶到胚珠裡,形同一個微宇宙般,一個微細的花粉粒,一個微細的承載器。

    氣仙在鳥們飛翔之中感受自我。而火精靈則與昆蟲蝴蝶的世界有緊密的關聯。透過昆蟲的飛行,火精靈感受到極大的喜悅,得以將溫暖帶到成長的胚珠上……,火精靈一般來說就是如此與蝴蝶昆蟲的世界關聯著。在任何花朵間昆蟲穿梭的地方,仔細去看會發現這飛行的昆蟲有著本來不屬於他們的光環,尤其是在飛行穿梭於花朵間的蜜蜂身上,一種難以解釋的發光的、神奇的輻射的光閃爍其間,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蜜蜂與火精靈經常相伴一起,以一種靈性的觀點來看,也就是蜜蜂一直都處在火精靈賦予的光環中……。

    由於地精與水精靈的型態如此造就了一個緊密的大地,在光與熱的力量作用於大地的同時,氣仙愛的力量,一種同理之情油然而生,而火精靈犧牲自我的力量也蘊含在其中。我們可以這樣說,地球的密度、地磁和地球的重力在一股向上的生長力中結合了飽含愛的熱與光,在這股向下的愛和犧牲的力量與向上生長渴望天體的力量交互作用下,塑造了地球的密度、地磁與重力,植物的生長在這作用中發展……。 

 

 

文章來源           Spiritual Ecology       RUDOLF     STEINER

       CHO閱讀心得編譯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16.花朵純淨的渴望

     摘自1923年11月10日於Dornach的演講

 

    在仔細的觀察中會發現植物將我們的自然性從根於泥土的舒適性與花朵渴望非物質世界的張力中反應出來,這顯得非常詩意,不過史代納非常明確的表達出我們與植物世界的緊密的連結,且植物我將們的自然天性以真實的意象呈現出來。有些人可能覺得這些似乎與自然規律脫節,但當我們透過這樣的觀點,史代納相信我們的自然性發展將透過有意識的與自然的世界再度連結而活化。

 

    讓我們看看植物世界,當我們開始用靈的眼光看待這覆蓋在地球上的植物時會發現他們真正在多個面向強化了我們。在我們行至草地上或林地裡,當我們將一棵植物連根拔起,如果我們以一種靈性的眼光去看待,我們將看到其中的神奇。

    根完全的表達出全然的屬地性,尤其是越粗壯的根越是如此,以白蘿蔔(蕪菁)為例,就會使人聯想到一個保暖知足的行政官,非常的安適狀。他全然的接受泥土裡的鹽並在這屬地的感覺中有深深的滿足感。在這屬地的領域中再尋不著如蕪菁般那樣的滿足並充分的表現出根的自然天性了。

    另一方面讓我們仔細的去看待花的呈現,當我們用靈的眼光去看待花時,我們會不由自主的感受到如同我們的靈魂般懷著最溫柔的渴望,只要去看看春天的花朵,以一種精緻的靈的面向去看待,將發現當中充滿了一種期盼,一種神奇的流動充滿在花朵間。

    在春天我們看見紫羅蘭或是喇叭水仙,山谷中的百合或一些有著黃色花朵的植物,我們會感受到這春天的花朵正在向我們訴說:「喔!人們呀!你們所看到的靈性是多純潔簡單的渴望呀!」這春天的花朵呀!是靈的渴望,全心全意地展現在一種神性中。

    接著我們看到秋天的番紅花朵,難道我們不會感到一絲的羞愧嗎?他們不正在警告著我們我們的慾望多麼容易趨於腐敗嗎?在我們身邊的番紅花不正在向我們低語著:「人們呀!在你們慾望的世界裡,一切是多麼容易趨於腐敗呀!」

    去看看植物吧!將會發現植物的世界呈現出人的內在慾望彷若一面鏡子。沒有比這更有詩意了這樣去想像這意識的聲音,如果我們真的懂得如何去傾聽觀察,將發現植物世界在不同的季節裡以不同的方式去呈現我們的靈魂。

    如果我們在心中如是觀想,植物向上的生長正是植物以一種別具意義的方式呈現我們在這光的宇宙中的靈魂面向,而這根的生長持續的桎梏植物就似乎是奪取了植物這朝向天體的渴望,而是朝向另一種屬地的滿足感......

編譯心得分享 CHO

                                   文章來源           Spiritual Ecology       RUDOLF     STEINER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錄自1922年9月23日於Dornach的演講

 

史代納不斷的意識覺察到不同物種與自然各界間共生的狀態,自我調節的智慧以及星體與化學物質間的交互作用,在此他著眼於植物與動物之間的關係,而且在雨林被破壞之前明顯的提示出砍伐殆盡的雨林將會是何等的災難!

 

    如果大自然像汙染空氣的人類與動物一樣的粗糙不雅,那麼動物們的生命將很快地陷入困境,如果地球上所有的型態的生命都這樣長此以往的不尊重自然,那麼所有的生命很快地都將無法存活,地球將宛如墳場。幸而植物不同於動物,不僅不會破壞自然,而且表現的恰恰相反。就在我們和動物們吸入氧氣且呼出二氧化碳惡化了空氣的同時,植物們則吸收了二氧化碳並將碳留住而釋放出氧氣。因為植物的存在,尤其是森林,使得生命得以綿延。若沒有了森林,若是大財團或公司仍無節制的大量砍伐森林,那麼所有的生命都將因此付出失去健康的代價。森林是生命之源,若我們僅看到有利可圖的木料,那麼生命會逐漸陷入絕境。

 

 

                   摘錄自1924年7月31日於Dornach的演講

 

    事實上人類需要依賴植物才能存活,而令人訝異的事實是若沒有了人類,植物也將難以存活!所以我們獲得一個有趣的事實,而且我們要很清楚地了解到兩種對於人類生命最重要的關鍵即是植物的綠色汁液及血液。這在植物中的綠色汁液就是葉綠素,葉綠素存在於綠色的葉片中;另一種關鑑物則是指血液。

    這樣的認識現在對我們更是別具意義。

    想想你的呼吸,那也是營養取得的一種方式。你從空氣中得到氧氣並吸入它,而事實上碳布滿了你整個身體,就像你會發現整個地層布滿了煤一樣。當你將鉛筆削尖,你會得到石墨,而煤和石墨都是碳的一種。你的身體跟其他的物質一樣也都是由碳所組成,你身體的碳是在你體內組成的。你甚至可以說人就像一堆黑色的煤礦!當然你也可以換個方式說你是由鑽石所組成的,因為鑽石也不過是另一種碳的組成。不管是黑色的煤炭、筆心裡的石墨或是鑽石都不過是不同形式的碳罷了!所以我們的身體內有鑽石的成分,或是說我們本身即是一個煤礦場。但現在當碳與氧氣在你的血液中結合,它們組成了二氧化碳。你對二氧化碳並不陌生,那使得蘇打水不斷冒氣泡的就是二氧化碳,一種氣體。所以你可以這樣想,人類從空氣中吸進了氧氣,氧氣散佈在血液中並與血液中的碳結合成為二氧化碳,然後呼出二氧化碳。

    在地球的演化過程中,如同我最近提到的,所有的一切長久以來都受到人類及動物二氧化碳的毒害,如果不是來自植物界的植物扮演了截然不同的角色,那麼所有的生命都將無法存活下去。植物對於二氧化碳的需求正如同人類對於氧氣的需求一樣,我們只要仔細觀察植物的根、莖和葉子及花朵,就會發現植物的每一個部分都在吸收二氧化碳。碳如此被儲存在植物當中並釋放出氧氣,動物及人類才得以再次吸收利用到氧氣,而在這當中葉綠素則扮演了決定性的關鍵。葉綠素像個神奇的魔法師般,它將碳緊緊的抓住停留在植物體內並釋放出氧氣。我們的血液將氧氣與碳結合,而葉綠素將碳與氧氣分開並將氧釋放出來,自然就是如此奇妙不可言喻,植物與動物如此相輔相成。

 

 

 

 

編譯心得分享 CHO

                                   文章來源           Spiritual Ecology       RUDOLF     STEINER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球的感覺器官(2)

 

              摘錄自1924年8月9日於Dornach的演講

 

    當你摘下一朵紫羅蘭,你僅僅摘取到它的實體部分並只能觀察到它的實體,事實上一朵紫羅蘭將遠比能被你這樣看到的更加豐富,真正的紫羅蘭被印記的不該只是它的外現部分。人們會說真正散發香味的紫羅蘭是因為那存在於花瓣與花朵其他部分的香氣,而事實上它與你一樣同在那裏,但它卻將它對這宇宙天體的味道在此呈現出來。

    這樣的本體確實是存在的,植物就是如此真正的感受到宇宙天體,他們感受的同時並將這味道如實的呈現出來。紫羅蘭就像一個精巧的鼻子,感受接收來自水星所流動的能量,並同時將這一切以香氣的本體呈現;就像asafoetida這樣的花能真正感受接收來自土星的能量,並同時將之形成為自己的香氣。如此不同的植物接收感受不同星體的能量而散發出截然不同的香氣。

    那為何有些植物並不具有香氣呢?事實上真正敏銳的鼻子將能辨識出任何植物都具有特殊的香氣,有些可能會被稱之為清新的氣息,而這在植物身上具有強大的影響,因為這清新的氣息是來自於太陽,表示絕大部分的植物都只感受接收來自太陽的味道。但仍有為數不少的植物像紫羅蘭和asafoetida是接收來自星體的影響力,這就形成了具有各種氣息味道的植物了。

    所以當我們嗅聞到紫羅蘭時,我們可以說紫羅蘭本身就是一種精巧的鼻子,足以將水星的香氣攝入......,假設你正走在馬栗子樹或開滿花朵的椴樹大道上,這兩種別具香氣的花朵就像敏銳精巧的鼻子吸收感受來自金星的能量流動,如此說來天體的芬芳透過植物的感受來到我們周遭。……

    所以我們說植物是地球敏銳的嗅覺器官,而我們人類所具有的鼻子則彷彿是粗糙的植物,它就像從我們身上所長出的植物所開出的花一樣,但卻不同於真正植物般的敏銳精巧,這雖是一種想像但卻千真萬確。……

    所以我們走進植物界裡並發現地球是為所有鼻子般的植物所覆蓋,……植物的花朵如同人類的鼻子般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甚至金魚草和唇形科的草看起來就像鼻子一樣。

    這樣說來人類真正是可憐的造物,因為鼻子生成太粗糙所以徒具有嗅覺卻不夠敏銳精巧,不似植物般能感覺到來自天體宇宙的芬芳。植物的葉子可以等同於人類舌頭的功能,他們真正品嘗這世界。而植物的根如同我們的眼睛看見並感受這世界,只不過人類的眼睛相形之下較為脆弱。可憐的人類啊!擁有所有自然本體的一切卻顯得如此羸弱不堪。

 

 

                               編譯心得分享 CHO

                                   文章來源           Spiritual Ecology       RUDOLF     STEINER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球的感覺器官(1)

 

植物是地球的感覺器官,就像是舌頭、眼睛和鼻子一樣,他們感受並反應來自天體的力量,並將這力量與地球的一切連結。對於人類所有的感覺都能提升和轉化成為精神靈性上的覺知,例如嗅覺便是非物質的道德的覺察的身體的表現。同樣的我們可以視不同的花朵與植物呈現無數不同的姿態,是為不同品質的天體與地球環境的體現與轉化。在這裡史代納也提到整個星體對於自然過程的影響力,雖然無法在一定的範圍給予更詳細的內容,但月球的影響力長久以來都被確認對於植物具有相當大的作用,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可以延伸去了解那在星球上的微妙的作用。人們已在這個領域從事更多的研究,如Maria Thun 和 Lawrence Edward

 

    就如同每塊石頭,每個沒有生命的個體以在遭遇阻力時能夠下降到地球表面來展現他們與地球的關係;而植物以莖幹與地球的中心一致的方向來展現他們與地球的關係,如果我們將莖幹延伸會發現他們將相交跨越這個地球的中心點,地球從中心所引出的所有輻射力量使得植物向上生長……。

    就像所有的感覺之於我們般,植物就像地球的器官,但是那可真正覺知並達到意識的是從太陽流洩而到地球的精神靈性的世界。如果沒有了這些如同感官的植物去調和導入本體的覺察,如同人體透過像眼睛、耳朵和神經般,那麼精神靈性的世界將無法被體察……。

    從屬於地球與太陽活動的靈性精神的實體透過如同感官的植物來覺知一切,並透過這些需要透過靈體而整合的感官將目光朝向地球的中心,因此我們能窺見地球表面植物覆蓋下的靈性自我在地球上如何交織著並藉著植物擁有感官上的覺察。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植物的葉子將發現他們的外表實際上是由許多微小的鏡面似的結構所組成。

    這些感光的器官如同眼睛般,雖然植物並不真正透過他們來看到甚麼,而是太陽透過他們來感知到地球。這些感光的器官意味著葉子總是試著垂直地朝向陽光。

    從這裡我們得到植物的第二個主要傾向,即對於太陽活動的臣服。第一個傾向是植物透過莖幹來揭示屬於地球本體自我的特性,而第二個葉子所表現的傾向則表現出對與太陽活動的臣服。

    因此我們將地球視為孕育一切的母親,從地球的植被中我們有了植物靈的外貌,如果我們明白靈如何透過花朵及樹葉等來展現一切,我們就能去感覺到彷彿我們正透過他們凝視著地球的靈,就好像凝視著另一個人似的。  

 

                              編譯心得分享 CHO

                                   文章來源           Spiritual Ecology       RUDOLF     STEINER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31 Tue 2012 15:41
  • 水域

摘錄自1923年10月28日於Dornach的演講

 

     安靜的魚完全沉浸在水域的世界裡,而呱呱叫的青蛙身為兩棲類則半生活在這樣被包覆住的水域裡。這些簡單明顯的證據在在顯示出史代納所一再提出的以太體與星芒體,這首要明顯的是水中的生物,再來是連接到水轉化到空氣的過程,更進一步體現經驗靈魂的質與聲音的表達。史代納提出地球星芒體的自然性是透過天氣的變化所表現出來,我們很容易的可以經驗到這持續的變化如同人類的所有感覺變化一樣。

    去思考青蛙界於水域與空氣兩個領域間那種微妙的轉化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生命從一個全然單獨安靜的水域過渡到乾爽的地面,從而發展出了更不同的、有品質的聲音的和知覺的靈性的世界。

 

    如此魚就彷彿是水的載體,感覺自己內部的水是這世上所有的水的一部分及重要組成成分,液體隨意流動,在這潮濕的水域中魚同時經歷著以太體,魚無法發聲,無法說出他們所感覺到的,否則他們將說出自己如同水的載體,承載著所有瀰漫在水域中的各種成分,是以太體的載體,真正暢游在以太體中…,魚如此將自己的生命與地球的生命連結著。這在魚是一件非常奇特的事情,他們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就是地球的生命,從而在這親密的連結中經驗著一年四季地球所經歷的一切,如在夏天呼出以太的力量並在冬天時重新吸入。魚在地球呼吸的同時共同經驗著一切,在地球的呼吸過程中吸收以太體。

    魚安靜的經歷著地球在一年中呼吸生命中的過程,因為這過程中以太體的吸入與呼出帶動了呼吸其他各種面向的生命活動。

    這與爬蟲類與兩棲類是非常不同的,以青蛙做例子來說是最有代表性的,他們比起魚較少連結於以太體而是更多的與星芒體連結……,我們曾經說過星芒體是如何的影響著植物花的部分,而如今青蛙如此與星芒體連結著,也就是與地球的星芒體連結著,如同魚連結著以太體般......,青蛙就在地球的星芒體中經驗著一年中地球透過蒸發凝結水的過程而帶出的星芒體。這時物質主義者可能會說水的蒸發乃源自於空氣動力學或是其他的空氣機械力等的理論,雲形成水滴然後掉落地面成為水……,不過這就好像在說我們體內的血液循環可以獨立在生命體之外般。同樣的地球的星芒領域的循環也需透過水的蒸發與凝結的循環,所以青蛙和其他的程度較輕的兩棲類接觸到天氣變化中明顯的星芒體並不是信口胡謅的,就像你所知的可以透過青蛙的表現來預測天氣,那是因為他們神奇的完全經歷著地球的星芒體的變化。當然青蛙不會說我有這樣的感覺,但事實上青蛙本身就是一個感覺,可以從而知道地球的濕潤或乾旱。這也是為什麼在某些特定的天氣狀況中你會看到或多或少美麗或醜的青蛙等,這是他們將自己與地球星芒所連結的面相呈現出來。他們並非一直聒噪不休除非他們感受到那從宇宙而來的……,他們是如此地與地球的星芒體同在……。

 

 

                                編譯心得分享 CHO

                                   文章來源           Spiritual Ecology       RUDOLF     STEINER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類之於比目魚就更從地球的力量上解放出來了,然而不時你仍可以發現有些人會有一些左右眼視力上的差別,如果這不是因為天生如此,你將發現有這問題的人都會較傾向於睡覺時以同一側面躺睡著。地球的力量持續的影響著我們側躺著的面,所以那一面的眼睛就會較為虛弱,有較弱的視力。雖然這樣側躺同一面的影響力不如比目魚來的嚴重,但多少還是影響到了。那朝向上側的眼睛則因受著天體力量的影響所以比較強壯,你是否發現這當中奇妙的連結了呢?還有其他很多例證在大自然中呈現著…….

    那就地球本身而言呢?如果我們僅擁有鹹的海洋,那麼地球早就要滅絕了,他將無法使自己永續。所以不僅僅需要鹹水,也需要淡水,淡水吸收來自宇宙的繁衍的力量。鹹水無法從宇宙中獲得使地球更新的元素,如果你靠近泉水觀看那奇妙的湧淌的水滴,你會感受到清新無比的氣息,那泉水邊的清新的氣息同樣滋養著萬物,也就是像這樣的地方如同地球的眼睛和感覺器官般向天體宇宙開放,而且我們看到像鮭魚這樣的生物也如此地遷移追尋著,事實上泉水就像比目魚那向上朝向天體的一面一樣……

    如果你沒有注意到這些事情你將完全無法了解地球上的生命,我們也可以說海洋透過比目魚向天體宇宙開放,從比目魚的特徵我們看出海洋急切需求來自天體宇宙的力量,海洋迫切需要來自天體宇宙的光與空氣。

    反觀我們自身的循環將發現我們擁有細微的感覺器官、碰觸的器官,在我們得到更多鹽分的地方肌肉變越強壯。人類也將自己朝外在的世界開放,透過直接迎向光線的眼睛,如同海底的比目魚一樣…,就如同我們靈巧的使用碰觸的器官,比目魚也使自己靈巧的長成朝向天體開放的體態,……比目魚如此使自己定居在岸邊的淺水處,他們努力使自己擠進沙層的海底,用他們的嘴巴將沙子覆蓋在他們身上形成薄薄的覆蓋層,以至於任何游過去的魚或蝦蟹都沒有注意到他們,然後岀其不意的捕捉牠們成為食物,這真是一個絕頂聰明的方式,而唯有懂得巧妙的與天體宇宙的力量連結的生物能如此辦到!

    另一方面像這樣發展身體部分的生物同樣的發展了較強壯的以太體,我們將發現所有如同我們這樣同時具有身體及精神能力的生物都不只導源於地球,地球的力量使我們肌肉發達,提供我們鹽;而來自天體的力量才真正賦予我們生殖及心靈和精神上的力量,那使得我們擁有智力。

    事實上我們自身便是一個小小的地球,就如同我常說的我們的身體有百分之九十是水,而我們就如同魚一般,以我們堅固的組成在水中漂蕩,只有百分之十是真正的我們,基本上如同魚優游在自己的水域裡。現代科學也使我們了解到我們如何處在一個小海洋的感覺裡,但在肌肉與骨頭之外仍同時具有淡水的流動,在肌肉與骨頭之內我們相對的沉積了鹽分,我們便是如此的自成為一個小型地球體的系統。

    如果在這樣的生長過程中,一個人體內的淡水流動過於強烈,特別是發生在母親提供給嬰兒的乳汁不具足鹽分時,這人便容易得到佝僂病;相對地得到太多鹽分時則骨頭容易脆化,肌肉就不靈活而笨手笨腳的。通常這些問題就要依賴消化鹽分與食物間的組成物來做調整了。

    那在食物中又有些甚麼呢?植物在根部擁有較多的鹽,他在生長初期從泥土中攝取了鹽,而當植物逐漸生長到開花期時,花接收了光線所以發展出不同的顏色。如此花接收了光線使得植物成為光的載體,在根的部位吸收了鹽所以成為鹽的載體,所以在植物下方形同於海洋,上方則成為連結於天體的部分。根部富含鹽而花則富含光……,所以我們說我們富含著淡水流動的器官需要光,因此我們需要植物提供當他們蘊含光時的一切元素;對於我們的肌肉與骨頭而言,我們需要更多的鹽,更多的固體成分在食物中,如此在食物中尋得一種平衡。

    地球也是如此透過無時不在、無處不發生的物質的轉化來生養自己本身,只因一切的發生都如此微妙,以至於我們並不容易注意到,如同我們並不真正察覺到我們正在無時無刻的呼吸著一般,地球也如此般地從宇宙天體中吸取著養分……

 

                                         編譯心得分享CHO

            文章來源           Spiritual Ecology       RUDOLF     STEINER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我們先從簡單的開始,我們通常一開始就用右手寫字而不是左手,這比較傾向於是使用以太身體的活動,當以太的身體發展較傾向於右邊時,物質身體的發展便較傾向於左邊,有較多的重量。當左邊的肺發展出兩片肺葉時,右邊則因為較活躍而發展出了三葉,人們傾向於以左邊較物質化且與地球連結著,而以右邊較以太化且與宇宙連結著…….

    我們可以看見這世界奇妙的奧秘展現在各處,試著去想像在海洋的表面之下,是一個含括各種物質的鹹的水世界,那裏有各式各樣的魚傾向於受著地球的力量,以著千奇百怪的構造試著捕獲藉著透過光及空氣而進入海洋中的一切。魚沒有肺得以在空氣中呼吸,但他們透過鰓去得到透過光及空氣而進入海洋中的一切。有一種魚大一點的稱為比目魚,小的種類叫做鰈魚,他們都是具有高度營養的魚類,幾乎擁有所有魚種的營養,因為他們完全受著地球的力量,而營養物則全然來自於地球。比目魚幾乎完全投入在地球的力量中,所以我們可以看待這些魚完全向外體現了與地球的深層的連結,而且他們的確如此。他們一直緊貼一面於海床上而至於呈現蒼白的顏色,頭變成了圓形且使得眼睛置於同一面上了。他們緊貼海床的一面就是如此白且平板的,而另一面由上往下看則呈現雙眼同側了,頭成了圓形因為他們總是以左邊的面平躺在海床上,所以左邊這蒼白的一面就更具營養價值了,而另一面則受到了來自天空的影響有了顏色,有些偏藍或棕,而且眼睛轉到了向上的一面,因為頭已經成了圓形。就這樣比目魚把所有的器官放在一邊,而另一邊便扁平又蒼白了。

    人類之於比目魚就更從地球的力量上解放出來了,然而不時你仍可以發現有些人會有一些左右眼視力上的差別,如果這不是因為天生如此,你將發現有這問題的人都會較傾向於睡覺時以同一側面躺睡著。地球的力量持續的影響著我們側躺著的面,所以那一面的眼睛就會較為虛弱,有較弱的視力。雖然這樣側躺同一面的影響力不如比目魚來的嚴重,但多少還是影響到了。那朝向上側的眼睛則因受著天體力量的影響所以比較強壯,你是否發現這當中奇妙的連結了呢?還有其他很多例證在大自然中呈現著…….

 

 

                                     編譯心得分享 希望農夫

                                   文章來源           Spiritual Ecology       RUDOLF     STEINER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水流與遷移(2

                                                                              

            

   ……..而在地球內臟的主體實則為海洋,當然這並不完全如人體內的內臟般,你無法真正從其中找出能真正被名狀且對應出的組織器官,你可以試著描述雖無法眼見;一般說來,我們視地球的內臟系統在海洋中,及感覺器官在地表上。所有地表與宇宙的連結取自於淡水,而所有給予地球內臟系統的需求則來自鹽水。

    我現在就要來加以論證,我曾向你們提過,人和動物的繁衍是連結於天體的,我如此說不只是因為蛋或胚胎只在母體的身體中發展而已,也身受來自天體的影響力。因這影響力,所以蛋都是呈圓形的……。一顆小小的蛋可以是一個宇宙的想像,這是從宇宙各方面得到的影響,也就是說天體與地球的繁衍都是活躍有生命力的。同樣的眼睛也是呈球狀,就像我之前提過的,他也是在天體宇宙的影響力下呈型的。如果你去察看脾臟,脾臟不是球狀的因為是受地球搖擺的影響力所致……,而不管是人類或動物的胚胎或蛋則都受天體的影響力而以球狀體開始發展。

    於是我不得不說魚真是一個特殊的實例,因為他們並不生活在陸地上。他們生活在水中,所以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方式。他們並沒有到達地球向天體展開之處,因此魚類很難發展他們的覺知感官,特別是生殖器官,這是由於在宇宙空間的分布上,他們是被置於內部的。因此如果魚類能夠進行生殖且擁有感官就必須利用從宇宙中進入海洋裡的那微弱的光與溫暖。但大自然是無私的,你將會發現金魚會利用牠全身的皮膚去接收光線的影響,因而使他們全身成金色。魚類盡其所能去攫取從宇宙中掉落到水裡的所有一切,所以他們總是將蛋產在光線能微微透入的位置……,這一切在淡水魚類身上所見又不如海裡魚類來的明顯可見。海裡的魚總是盡其所能去利用一切從宇宙天體進入到水中的一切去繁衍他們的後代。

    鮭魚是較特殊的例外,他們擁有特別不一樣的組織型態,鮭魚必得生活在海裡去發展他們適當的肌肉組織,這特別的需求是因為海裡的鹽分,鹽分使得他們發展擁有強壯的肌肉;然而他們卻不能在海水中繁殖,因為在他們的構造中海水是會阻斷從天體得到的一切的,若被迫在海中繁殖,鮭魚可能早就絕跡了。不過牠們是一個例外。一旦他們在海水中發展了強壯的肌肉,他們幾乎全盲與無法生殖了,牠們的生殖器官及覺知感官變得虛弱且遲鈍。但鮭魚的確會在海裡長得很大。現在為了避免滅絕,從觀察在北海及大西洋的鮭魚我們可以發現他們逐年的往萊茵河遷移的情形,這也是之所以他們會被稱作萊茵河的鮭魚。萊茵河使得鮭魚激增卻使他們失去了肌肉,他們失去了原本在大海中那樣大的體型,他們變得更流線了;然而所有的感官系統都因而活躍起來,不管公的或母的,他們的生殖系統都達到了很好的發展,他們因而得以在萊茵河裡繁殖。每年為了繁殖鮭魚們就這樣從含鹽的大海裡遷移到了淡水的萊因河中了。然後上一代的鮭魚仍存活在萊茵河中,而新的一代則遷往大海去增長他們的肌肉……

    我們可以說任何含鹽的地方都與地球的力量作用著,這地球的原則作用發展於器官上,連當我們活動在重力之下時,我們的肌肉也在這地球的原則下發展,重力就是地球的一個原則。地球影響著肌肉與骨骼的發展,他提供鹽分使得我們發展肌肉與骨骼,但卻對我們的感官及生殖系統的發展沒有幫助,我們的感官及生殖系統的發展來自於天體宇宙,鮭魚就很明確地為我們顯示了這個證據,在鹹水與淡水間明顯地做出區隔。他們在鹹水中接受地球的力量發展了肌肉骨骼,然後進入淡水接收天體的力量去發展生殖及感官。

    所以我們因而看出地球在於動物體內的循環,像鮭魚這樣。鮭魚感受驅動往返於河與海之間,在淺灘上鮭魚來來往往,注意看他你便可以看到生命如何在地球上發展。

    從鮭魚上的認知學習我們還可以得到另一個觀點,一個顯著且別具意義的觀點,那就是鳥類的遷徙。他們往返於空氣中正如同鮭魚往返於海中,除了鮭魚是在鹹水與淡水間遷徙,而鳥類是於溫暖與寒冷的區域間移動。如果你能了解鮭魚的遷徙行為變也能明白鳥類之所以會遷徙,鳥類所必須做的事情是遷徙到南方尋求在地表上最適當的溫度去發展他們的肌肉組織,然後他們必須返回北方在更純淨的空氣中吸收從天體而來的力量,從而發展生殖系統。這些動物們都需要完整的地球。唯有哺乳動物,高等動物和人類,可以較獨立的、解放的生活於地表上。

    然而我們仍能在我們身體的構造上尋獲這樣的軌跡,事實上我們人類真的是雙重的……左與右,左右兩邊實有著極大的不同。我想現在在你們當中應該極少有人能夠用左手書寫,大部分的人都是用右手書寫。但事實上那連結著語言說話的神經系統卻是連結到你大腦的左邊,那標記迴旋的地方並不在相對應的右邊;同樣的使用左手寫字的人則真的恰好相反……,同樣地身體其他的部分也是這樣。心臟偏左、胃偏左而肝則偏右了,即使是左右對稱的器官也不盡然真正對稱,你的肺有兩葉在左而三葉在右。這人類的右邊如此全然不同於左邊,為什麼會這樣呢?讓我們先從簡單的開始,我們通常一開始就用右手寫字而不是左手,這比較傾向於是使用以太身體的活動,當以太的身體發展較傾向於右邊時,物質身體的發展便較傾向於左邊,有較多的重量。當左邊的肺發展出兩片肺葉時,右邊則因為較活躍而發展出了三葉,人們傾向於以左邊較物質化且與地球連結著,而以右邊較以太化且與宇宙連結著…….

 

 

                                            編譯心得分享 希望農夫

                                   文章來源           Spiritual Ecology       RUDOLF     STEINER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水流與遷移(1

           

              摘自192429Dornach的演講

 

     繼續洋流與水運動的主題,史代納特別強調在自然的兩極間持續的、反覆發生的動力。不僅是鹹水與淡水間的流動,溫度冷熱的交替,這樣兩極的張力也表現在無數的鳥類及動物的遷移上。史代納藉以闡述最初生命的崛起及運動如何從一個整體的生命交織中興起,並進而去發現到在人類當中就如同整個整體的縮影,也在兩個極中有著相互關聯的拉力。如此說來,我們可以說我們自身也有持續的、具節奏的遷移於自我內部的代謝系統中,如胃的器官;及外部的精細的感官,如頭部的感官組織,同時運行不輟如同介於地球與天體宇宙間。史代納所描繪的不同的自然現象及介於自然與人類間的一切是多麼令人驚嘆!且持續地顯示出人類與自然的對應間那無限的連結與歸屬。

 

    我們都知道地球的表面只有部分是堅固的地表,而主要的部份是流動於這宇宙中的水帶,一個水的世界、海洋。通常我們也會說河流必有其源頭且最終奔流入海。現在讓我們以多瑙河為例,大家都認定其源頭是黑森林,或是以萊茵河為例,出自南阿爾卑斯山並流入北海,而多瑙河在流經許多山谷後流進黑海。現在我們都只注意到河流的源頭及出海處,但我們在熱愛擁抱大河之際時多留意河流與海洋真正給予地球生命那極大的特殊意義。

    我們也可以說人絕大部分是由液體所構成的,就像我告訴你們的那樣,人類的絕大部分是液體。血液的流動即是其中的一種形式,我們也都明白血流對生命至為重要,血液造就維持生命。身為肉身的我們全然依賴血液以正確的方式,倚著特別的管路流貫全身,若稍有差池便置生命於險境。人們卻不一定了解到河川海洋之於地球也是同樣的別具意義,為什麼我們缺乏如此的體認?

    我們都能知道血液的重要性,紅色的血液涵括了所有的物質,所以我們都告訴自己血液何等重要,而確認定水不過只是水罷了!這實在是因為輕忽的關係呀!水的成分被分離成氫與氧,而不是像在血液中的鐵,所以為人所輕忽了!淡水之於地球的生命的確是別具意義的,就如同人類不能沒有血液的正常循環一樣,水的正常循環於地球是不可或缺的。

    水循環原本最初的意義遠不僅於他奔流入海那樣而已。你想想如果你去檢視河流,他們是不含鹽的,是淡水,而海卻是鹹的呢!鹽使得海水成為鹹的,這就是關鍵了,水一開始是源自於淡水,從地面上不含鹽的水而來,最後卻成了含鹽的水於海中。人們總是想著河的源頭及出處,而這僅僅是從河的外表來看待一條河。就像萊因河一樣出自南阿爾卑斯山並流入北海,這其中有一種在地底下流動的能量從出海口流向了源頭,返回了源頭,所以雖然從地表上看來是淡水,沒有鹽巴,但在地底下鹽分以從這回溯的能量中被沉積下來,所以地表實際上是以此模式接受了鹽。於是我們有了在地底下流動的鹽流從出海口回到了源頭。地球若不因此就無法得到鹽分了。地質學家總是特別需要留心那在河床上被沉積下來的鹽分。

    就是這樣,若沒有任何鹽分被沉積於泥中,植物的根就無從利用到它了。而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卻是的的確確需要鹽份的,鹽分就像地球供給植物的食物般。植物總可以被發現擁有高成分的鹽分聚集在根部的地方,然後隨著露出於地面的部份去遞減含鹽的量,直到花的部分是最少的。我們藉此得以想像泥土如何滋養植物。簡單的說來,因為水循環持續的脈動著,像血液循環之於心臟般,動脈輸出帶氧的血,靜脈送回二氧化碳,如此運行不輟,水流也如此反覆循環運送著鹽分。

    為甚麼地球涵蓋了含水的鹽體,另一方面又擁有了堅硬的陸地?淡水為何流經地表?而鹽分又從海洋被帶回?如果你去檢視鹽水本身,海水本就具有很多的鹽,你會發現含鹽的水與天體宇宙有些許的連結,就像我們的胃一樣,是與外在世界有聯結的器官。胃接受從外而來的食物,所以海洋的內在特性之於天體就如同胃之於人體。但河流所流經之處、植物生長之處,因為礦物的沉澱,經由河流的流動,就使得地表與天體宇宙也有所連結了。

    我們這樣來看待事情吧!我們總是依著自己的喜好來看待山中泉瀑,我們因水的潔淨美妙而感到喜悅歡欣,這卻是不足的。事實上山中泉瀑如同地球之眼,地球並不是透過海洋去看到整個太空宇宙,因為含鹽的海水實則扮演著如同人體裡的胃的角色,而飛瀑奔泉才是真正對天體開放的,如同我們的眼睛也是對外在世界開放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地表上任何有飛瀑流泉的地方都可以在此更深遠的看向宇宙,就如同他們是地球的覺知感官一樣。而在地球內臟的主體實則為海洋,當然這並不完全如人體內的內臟般,你無法真正從其中找出能真正被名狀且對應出的組織器官,你可以試著描述雖無法眼見;一般說來,我們視地球的內臟系統在海洋中,及感覺器官在地表上。所有地表與宇宙的連結取自於淡水,而所有給予地球內臟系統的需求則來自鹽水。

 

                                                             編譯心得分享希望農夫

                                                                               文章來源           Spiritual Ecology       RUDOLF     STEINER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然裡的四個界

摘錄自190886日SteinerStuttgart的演講

 

接下來要特別來談談這自然裡的四個界,即人類、動物、植物與礦物,在此,史代納常常暗示著即使是石頭也擁有生命的面向,以及這當中所潛藏的,都與我們有所關連並值得我們去注意與尊重一切。這個觀點並非源自於多愁善感,也並非將自然擬人化後帶到我們當中,而是煞費苦心的將之明確的區分出來,去強調這之間的異同。史代納無法單從物質的面向去討論這四個界,因為對他來說,想認識一切事物就無法不去考慮那潛藏在其中的所有靈性上的洞察。或許像史代納這樣認為礦物也有其感受力似乎會被視為牽強附會,但如果我們看待每件事物,即使只是一顆石頭,也能將之整合在這地球的整體中如同一個有機的整體來看待,那麼,我們將了解到所有的物質都有其持續的靈性的對應面,也許我們就更能接受所有的礦物也有以其有機的一面與所有的生命與有情眾生緊緊連結著。

 

我們現在要更深入的去看待所有在地球上所發生的一切,首先我們認識到我們被自然中的四個界,即人類、動物、植物與礦物緊緊包圍著。人類並非單單像科學知識所描述的只由物質的、身體的外在看得到的樣貌組成而已,實則是由物質體、以太體、星芒體及自我體所構成......。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端詳地球上其他界裡的一切,我們也會清楚的感受到物質體、以太體、星芒體及自我在那當中的特殊關係。在面對和處理物質世界的一切時,我們必須清楚的知道唯有人類具有自我覺醒的自我,這在動物界是十分不同的,動物的自我並不像人類以一樣的方式居於他們的物質體中。

如果我們仔細考慮人和動物在這之中的差別,我們會發現每個人都各自具有獨特的自我,而動物則完全不同,他們是以整體的物種去展現那共同的「自我」,舉例來說,全部的獅子或全部的熊擁有它們共同的自我,因此我們將之稱為物種的「群體我」。人類的自我存在於物質體的世界裡,即使我們並非用肉眼看到他,但卻是真正的在人的軀體中展現;但我們卻無法發現動物的群體我展現在物質體世界裡,要形塑如此一個群體自我的概念,可以試著想像在眼前有一個明顯的區隔,在這區隔上分別有十個小洞,我將十指穿越這些洞並且移動他們,你將只看見我的指頭但看不見我,但你卻可以不假思索的就知道指頭並不是自己動的,你們知道是隱藏在背後的我使他們移動的。也就是說你知道有一個整體的本性在這十個指頭上,這樣的比喻可以讓我們清楚的了解到在動物中的所謂群體我或自然靈。

在人類身體物質世界中所發現的天性自我卻恰恰表現於動物的星芒世界中,從每一個單獨的動物伸展出一種通往整體星芒世界的持續連結而形塑出動物群體我的整體一致性。這樣的群體自我在星芒體的面向上自成一獨立的整體,如同人類於物質體中獨立的自我一樣。在你洞察星芒世界的同時,你會看到不同動物們的群體我就像個個獨立的個體般紛紛向物質體的世界展現不同的原則。我們不僅僅限於了解這樣的圖像,更要使自己真正了解其群體我的真實性。我們必須非常清楚的了解到我們不必需特別尋求進入星芒世界,反之星芒世界將充滿在我們物質體世界中。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得以因著開放的星芒感受力去感知這星芒世界。

你也許會問那動物的群體我看起來像甚麼 ? 透過敏銳的觀察有些如下的發現,高等動物的群體我,如脊椎動物,就像明亮的光線般呈現出能量來;事實上在我們周遭充滿的不僅僅是可以被確認的物質態,更多是來自於星芒體各方不同的能量態,也就是經過仔細觀察後所發現的動物的群體自我。

接著第二個問題可能會被提出來,那低等生物如植物等是否也擁有自我?是的,在靈視者眼中發現 : 植物乃是一種以太體與物質體的結合。想像在地面上植物生長的過程,仔細勾勒出地面下的根、以及莖、葉及花,在那一切的生長中,並不似人類有著物質的、以太的和星芒的各體及自我,而是僅僅有著以太及物質的個體。但我們切勿以此去下結論認為星芒體的活躍僅限於人類與動物們而完全不存在於植物中,在開放的洞察中植物是被一種來自星芒體的光所包圍著的,這同時運作在花的發展上,當植物透過以太體的影響力在枝葉繁茂間發展時,生長就在被星芒體物質包圍的花的階段終止。

靈視者發現每一生長的植物被星芒體物質所包圍,還有來自於其他的連結於植物體上,也就是植物的自我。但若是我們想要確認出植物體的自我,我們必得從土地裡去探求,我們將因此確切尋得所有植物的自我。我們將在地球的四周尋到動物們的群體自我,而在地球中心尋獲植物體的自我。事實上當真正的觀察深入於植物界時,那呈現於眼前的土地雖然僅僅是物質的各種結構,事實上延伸於每個組織中都帶著所有植物的自我。

地球事實上已被自我賦予了靈魂,植物生長於土地上顯示植物從屬於地球整體就如同我們的頭上生長覆蓋了毛髮般,毛髮的生長也源自於你自己,如果你連根將植物拔起,將會傷害到地球的整體,植物的靈也將經驗到痛苦,這是千真萬確的,相對的若你不認為如此那當你採摘任何花朵時你將不認為地球土地能感受到痛苦。舉例來說當在秋天收成時,敏銳的觀察者將發現巨大的生命能量從地球土地流出。而從道德觀點上看來反對者也許會問,那如果小孩子們胡亂拔除植物將會比有人刻意好意的去栽植來的更糟咯?事實還是如此,當植物被連根拔除時土地會感到痛苦,而當植物被收割而非拔除則土地感受到歡愉。土地在分享其豐餘時感到歡愉,就在動物們經過土地時對於長在其上的植物顧盼時,大地就感受到歡愉了,就像哺乳的乳牛,小牛的吸吮會帶來更豐沛的乳汁,這些不僅僅是一個比較而是確切如此。每個堪以洞察到星芒世界的人不一定能確切觀察到植物體的自我,這必得要更高層的洞察力,如此才得以洞見更高層的宇宙智慧的世界。

如此我們便可以說動物的群體自我存在於星芒世界中,而植物的自我就在更高層的宇宙世界裡了。

第二個問題很自然地就連結到礦物的世界裡了。到底怎樣的情況被稱之為無生命的礦物呢?難到在這當中毫無自我或更高一點的原則嗎?如果我們深刻去觀察一顆石頭,我們會發現在物質世界中石頭就只擁有物質體,而礦物的以太體則環繞包圍著他們。舉例來說一顆鏤空的石頭水晶,擁有類似中空的空間時,物質實體的結束恰好意味著以太體的開始。就像植物體的最上層部分為星芒所交織環繞般,礦物也被以太體所環繞。以太體於星芒世界就如同在家一般,請特別留心這裡所說的,星芒體實為以太體的大本營。

事情遠比我們能夠假設的一切複雜多了,並不是在星芒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星體的,當然也非所有物質世界所見皆只有物質的。舉例來說,在物質世界與他界的的互動穿透中,你可以同時發現以太體、星芒體及人類的自我在其中;如同你可以發現在星芒世界中礦物的以太體般。

所以我們將因此能全面去看待這不同的四個界。人的自我處於物質世界中,動物的群體自我在星芒世界中,而植物體的我存在於宇宙高層智慧的低領域裡,礦物的我則相對的在於宇宙高層智慧的高領域中。

在礦物破碎時他並不感覺痛苦,相反的他將感受愉悅,一種來自生命體的感受。在採石場上當石頭被碎裂時你將感受到一股喜悅歡愉的能量的流動,相對地,當你將之結合並緊密的排列重組時它將感到痛苦。這樣的過程你同樣可以在其他例子中發現,試著想想你在一杯溫水中丟入一點鹽巴,當鹽巴溶解時不僅僅只是物質溶解在其中而已,而是整個來自礦物的歡愉的生命力溶於其中了。在你重新冷卻結晶這鹽巴時,這過程恰恰是一種連結著痛苦的感覺。現在我們將對這世界有了全新不同的感受及想法,現在我們不再視這地球純然為接受陽光的星體而已,而是一個有感受力、生命力的有機體,透過植物如披風般的星體的幔接受來自太陽的靈。而且我們看到宇宙中那充滿著的礦物的我,因此我們得以知道所有一切如何被賦予生命與靈性……。

                                       編譯心得分享 希望農夫

                                              文章來源 RUDOLF     STEINER

文章標籤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唯物主義在認識上的缺失

 

        摘自192422Dornach的演講

 

    科學在探究事物時傳統上會著重於物質與能量的量化,但這卻只是事物的一個面向而已,如史代納所言,所有的事物都不能僅僅以他所能看到的樣貌去了解它。在這之前他曾使用過一個比喻,就好像指南針上的指針的移動,你不能光是從指針上去探究為何指針會那樣移動,而完全忽略了那整體影響著指針使指針移動的力量。

    如同重力一樣,有一種相反的往上衝的力量,史代納將之稱為向上衝力(upthrust)或稱之為漂浮的力(levity),因為這力的易於變動與空靈,所以相較之下難以量化。在這段落的最後史代納再次指出那不尋常的經驗,也就是所有的太空船所傳輸給我們的關於地球的照片中,你都可以發現地球宛若一顆晶瑩閃亮的水珠懸在宇宙太空中,不是一個死板的地點而已,而是一個有生命力躍動的生命整體。

 

    當我們因著重力被支撐在這地球上時,我們卻因以太體感受到一股要脫離地球的力。以太體的確活躍於這樣的離心傾向,因此你必想到人類的腦袋大約重1500,現在因著細膩密麻的血管分布其中,你將發現這當中的壓縮。如果頭腦真的以1500的重量施壓在我們的頭顱內,我們就無法擁有這密密麻麻的血管在其中了。在生命體中真正頭腦只重20罷了,他之所以變得如此輕盈乃是因為它漂浮於腦脊液中。這腦子的確有一股欲脫離的力量,這其中以太體是活躍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在腦子裡精確的表現出我們現在正在說的這些事。

    大腦漂浮於腦脊液中所以他的重量從1500減至20,這也表示大腦的活動已在我們的身體上減至最低程度的影響,在這裡你會發現以太體大範圍的一種向上的衝力,大腦向下的重量就如此被減輕了。主要在大腦脊液裡發展出的以太力量大幅地將我們提離這個地球,事實上如果我們必須帶著我們身體全部的重量行動,那就好像必須拖著一大麻布袋的重物行走般,就像所有的血球在血液中游泳般移動而減輕了重量。

    這種在液體中會減輕重量的知識已是老生常談了,在物理上稱之為向上的衝力,在這裡我們說是以太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星芒體是被藉著呼吸所激發,此時氣體的元素進入人體的每個器官及基本上以最減弱的程度達到你的頭部,氣體在這樣的分布及安排下使得星芒體因而活躍起來。

    因此我們可以真正看到在固體的地球實體上都是物質的,而液體的,特別是作用在我們身上的就是以太體,那如氣體般的則是星芒體。

    唯物主義的悲劇是完全不了解所有事物於生命各方面的作用,唯物主義明顯的忽視了所有的事物。 如果你不去朝著靈性的作用與影響關切一切的事物,那麼你將永遠不知道物質真正的作用。

    現在,當透過我之前所提的冥想而臻於想像這樣的過程時,你將在所有地球上的關於水的作用中發現以太的作用,如果認定那大海河川中的水透過蒸發、凝結而後成為水再掉落地面只是一種物理的變化或是化學家眼中關於水的元素罷了,那將是一種非常天真孩子氣的看法。事實上整個過程乃是一個水地球以蒸發、形成雲、下降為霧氣等各種水的過程去形塑成就整個地表,在這當中以太體不斷的工作著。如此伸展我們的思想朝向如此的想像,會讓我們感到一種飄然的奧秘在其中。

 

                                   編譯心得分享 cho

                                              文章來源 RUDOLF     STEINER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從流動到成形

摘自1920417Dornach的演講

 

唯物主義者認定心臟如同一個中空的唧筒或器官,而血管及血液循環系統是其次的。事實上史代納認為恰恰是相反的,器官乃是由於活力的循環活動而成形的。在生態學上,這樣的洞見涉及到一切關於生命源起的(當然包括胚胎)、水流、洋流和河流及從中所持續受到的滋養。這圖像活化並鞏固了我們從生命及其活動中的一切的感受,更甚於其他的說法。

 

    我們最近的研究探討會使你徹底明白一切,也就是明白到實際上要以現代科學的觀點去看待這一切空間宇宙及其中的所有活動是絕對不可能。這不只是因為現代科學將整個宇宙整體從人類當中分離出來,更甚而將整個宇宙天體分開解析,看來似乎所有都不互相有所關聯,再分別以不同的個體來看待並去觀察了解。這就好比在探討人類的各種組織器官時,先從手臂開始進行,然後研究腿部,竟是為了從而去了解到整體的運作如何從這分別的組織器官開始。事實上你不可能從個別分開的了解探討中去真正認識到整體的一切,你勢必得從整體為出發點去試著了解各個部分才對。

    我們必須從每個與人類的關係中去探討宇宙。如今我們已然從那我們所置身其中的、環繞著我們的力量中被分離出來,使我們分別於這整體宇宙的原因是我們如今一切組織表現都將我們牢牢地置於本著感官的世界。但事實上,今天如果你願意留心,透過特定的一些現象,你仍然可以從很多外部的假說實證中找到很多證據,讓我們知道我們仍然遵循著宇宙法則在進行的種種組織變化,舉例來說,如果說很容易得到某些特定的病症是因為父母將他們的床放置成東西走向的話,那絕對不僅僅是胡說八道,這不是迷信而是真正可以去實證的……

    我們可以發現到目前為止,當我們停止身體器官的活動,也就是說當我們或多或少降低身體的活動,比如在睡眠中時,我們變得可以感知到天體間的力量。像孩童般通常擁有較多的睡眠,這也是孩子們為什麼比大人們容易感受到天體的影響力。當我們在逐漸成長中我們以自己的方式更進一步且更深入地朝向塵世的狀態,在孩提時代所有肌膚之下的一切都仍具有可塑性,這可塑的力量會隨著逐年減少,直到生命的一個相當後期的點上消失殆盡……但在這當中具意識的關注會存留在睡眠的狀態中,如同心臟的活動、消化的過程等等。事實上終其一生所有的內部的身體活動過程維持在超物質的影響之下……

    表現主義派的畫家也許會將人類側畫成腳指頭在鼻子的位置上,或將眼睛至於他處等……,但他們僅僅些許表現出他們在內部與這世界所有的關聯。而如今的物質主義思想更甚之將所有的一切支解分離,而事實上這一切都實在是該屬整體的……。

    去試著想想看一個重要的器官,心臟……我們可以在某些意義上看到它被交織在一起,在胚胎學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心臟是如何藉由血液的循環而逐漸的交織成型,心臟並非一開始就是心臟的樣子,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其他的器官上。他們是所有循環的終究結果,而非原因。在這些器官內,所有的循環終止於此,然後轉變為另一種方式,再更進一步地進行所有的活動。為了進一步說明,讓我們想像從岩石滑下的水流,它拋出各種不同的水型,然後繼續往下流動,這些不同的水型肇始於這些地方為求運動與平衡而產生的力量,現在試著去想像那突如其來的停頓,如皮膚將像築起一道牆似的,當所有流過而被滯留於此的都將成為器官組織的結構體,如此一直向前流去再次以相同的模式造就形成另一個器官組織。你可以透過想像去了解那血液運行流經心臟時所發生像這樣的一切,我在此僅止於提出如此……。

 

                                         編譯心得分享cho

                                              文章來源 RUDOLF     STEINER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從流動到成形

摘自1920417Dornach的演講

 

唯物主義者認定心臟如同一個中心的唧筒或器官,而血管及血液循環系統是其次的。事實上史代納認為恰恰是相反的,器官乃是由於活力的循環活動而成形的。在生態學這樣的洞見涉及到一切關於生命源起的(當然包括胚胎)水流、洋流和河流及從中所持續受到的滋養。這圖像活化並鞏固了我們從生命及其活動中的一切的感受,更甚於其他的說法。

 

    我們最近的研究探討會使你徹底明白一切,也就是明白到實際上要以現代科學的觀點去看待這一切空間宇宙及其中的所有活動是絕對不可能。這不只是因為現代科學將整個宇宙整體從人類當中分離出來,更甚而將整個宇宙天體分開解析,看來似乎所有都不互相有所關聯,再分別以不同的個體來看待並去觀察了解。這就好比在探討人類的各種組織器官時,先從手臂開始進行,然後研究腿部,竟是為了從而去了解到整體的運作如何從這分別的組織器官開始。事實上你不可能從個別分開的了解探討中去真正認識到整體的一切,你勢必得從整體為出發點去試著了解各個部分才對。

    我們必須從每個與人類的關係中去探討宇宙。如今我們已然從那我們所置身其中的、環繞著我們的力量中被分離出來,使我們分別於這整體宇宙的原因是我們如今一切組織表現都將我們牢牢地置於本著感官的世界。但事實上如今如果你願意留心,透過特定的一些現象,你仍然可以從很多外部的假說實證中找到很多證據讓我們知道我們仍然遵循著宇宙法則在進行的種種組織變化,舉例來說,如果說很容易得到某些特定的病症是因為父母將他們的床放置成東西走向的話那絕對不僅僅是胡說八道,這不是迷信而是真正可以去實證的……

    我們可以發現到目前為止當我們停止身體器官等的活動,也就是說當我們或多或少降低身體的活動如在睡眠中時,我們變得可以感知天體間的力量。像孩童般通常擁有較多的睡眠,這也是孩子們為什麼比大人們容易感受到天體的影響力。當我們在逐漸成長中我們以自己的方式更進一步且更深入地朝向塵世的狀態,在孩提時代所有肌膚之下的一切都仍具有可塑性,這可塑的力量會隨著逐年減少,直到生命的一個相當後期的點上消失殆盡……但在這當中具意識的關注會存留在睡眠的狀態中,如同心臟的活動、消化的過程等等。事實上終其一生所有的內部的身體活動過程維持在超物質的影響之下……

    表現主義派的畫家也許會將人類側畫成腳指頭在鼻子的位置上,或將眼睛至於他處等……,但他們僅僅些許表現出他們在內部與這世界所有的關聯。而如今的物質主義思想更甚之將所有的一切支解分離,而事實上這一切都實在是該屬整體的……。

    去試著想想看一個重要的器官,心臟……我們可以在某些意義上看到它被交織在一起,在胎兒學的研究探討上,我們看到心臟是如何藉由血液的循環而逐漸的交織成型,心臟並非一開始就是心臟的樣子,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其他的器官上。他們是所有循環的終究結果,而非原因。在這些器官內所有的循環終止於此然後轉變為另一種方式更進一步地進行所有的活動。為了進一步說明,讓我們去想像從岩石上流下的水流,他將拋出各種不同的水型然後繼續往下流動,這些不同的成型肇始於這些地方為求運動與平衡而產生的力量,現在試著去想像那突如其來的停頓,如皮膚將像築起一道牆似的,當所有流過而被滯留於此的都將成為器官組織的結構體,如此一直向前流去再次以相同的模式造就形成另一個器官組織。你可以透過想像去了解那血液運行流經心臟時所發生像這樣的一切,我在此僅止於提出如此……。

 

                                         編譯心得分享 CHO

                                              文章來源 RUDOLF     STEINER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              唯物主義在認識上的缺失

 

        摘自192422Dornach的演講

 

    科學在探究事物時傳統上會著重於物質與能量的量化,但這卻只是事物的一個面向而已,如史代納所言,所有的事物都不能僅僅以他所能看到的樣貌去了解它。在這之前他曾使用過一個比喻,就好像指南針上的指針的移動,你不能光是從指針上去探究為何指針會那樣移動,而完全忽略了那整體影響著指針使指針移動的力量。

    如同重力一樣,有一種相反的往上衝的力量,史代納將之稱為向上衝力(upthrust)或稱之為漂浮的力(levity),因為這力的易於變動與空靈,所以相較之下難以量化。在這段落的最後史代納再次指出那不尋常的經驗,也就是所有的太空船所傳輸給我們的關於地球的照片中,你都可以發現地球宛若一顆晶瑩閃亮的水珠懸在宇宙太空中,不是一個死板的地點而已,而是一個有生命力躍動的生命整體。

 

    當我們因著重力被支撐在這地球上時,我們卻因以太體感受到一股要脫離地球的力。以太體的確活躍於這樣的離心傾向,因此你必想到人類的腦袋大約重1500,現在因著細膩密麻的血管分布其中,你將發現這當中的壓縮。如果頭腦真的以1500的重量施壓在我們的頭顱內,我們就無法擁有這密密麻麻的血管在其中了。在生命體中真正頭腦只重20罷了,他之所以變得如此輕盈乃是因為它漂浮於腦脊液中。這腦子的確有一股欲脫離的力量,這其中以太體是活躍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在腦子裡精確的表現出我們現在正在說的這些事。

    大腦漂浮於腦脊液中所以他的重量從1500減至20,這也表示大腦的活動已在我們的身體上減至最低程度的影響,在這裡你會發現以太體大範圍的一種向上的衝力,大腦向下的重量就如此被減輕了。主要在大腦脊液裡發展出的以太力量大幅地將我們提離這個地球,事實上如果我們必須帶著我們身體全部的重量行動,那就好像必須拖著一大麻布袋的重物行走般,就像所有的血球在血液中游泳般移動而減輕了重量。

    這種在液體中會減輕重量的知識已是老生常談了,在物理上稱之為向上的衝力,在這裡我們說是以太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星芒體是被藉著呼吸所激發,此時氣體的元素進入人體的每個器官及基本上以最減弱的程度達到你的頭部,氣體在這樣的分布及安排下使得星芒體因而活躍起來。

    因此我們可以真正看到在固體的地球實體上都是物質的,而液體的,特別是作用在我們身上的就是以太體,那如氣體般的則是星芒體。

    唯物主義的悲劇是完全不了解所有事物於生命各方面的作用,唯物主義明顯的忽視了所有的事物。 如果你不去朝著靈性的作用與影響關切一切的事物,那麼你將永遠不知道物質真正的作用。

    現在當透過我之前所提的冥想而臻於想像這樣的過程時,你將在所有地球上的關於水的作用中發現以太的作用,如果只是認定那大海河川中的水透過蒸發、凝結在成為水的掉落地面只是一種物理的變化或是化學家眼中關於水的元素罷了,那將是一種非常天真孩子氣的看法。事實上整個過程乃是一個水地球以著蒸發、形成雲、下降為霧氣等各種水的過程去形塑成就整個地表,在這當中以太體不斷的工作著。如此伸展我們的思想朝向如此的想像會讓我們感到一種飄然的奧秘在其中。

 

                                   編譯心得分享希望嶼農夫

                                              文章來源 RUDOLF     STEINER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自然裡的四個界

摘錄自190886Stuttgart的演講

 

接下來要特別來談談這自然裡的四個界,即人類、動物、植物與礦物,在此史代納常常暗示著即使是石頭也擁有生命的面向,以及這當中所潛藏著的都與我們有所關連並值得我們去注意與尊重一切。這個觀點並非源自於多愁善感,也並非將自然擬人化後帶到我們當中,而是煞費苦心的將之明確的區分出來,去強調這之間的異同。史代納無法單從物質的面向去討論這四個界,因為對他來說認識一切事物無法不去被考慮那潛藏在其中的所有靈性上的洞察。或許像史代納這樣認為礦物也有其感受力似乎會被視為牽強附會,但如果我們看待每件事物,即使只是一顆石頭,也能看待他將之整合在這地球的整體中如同一個有機的整體,如此我們將了解到所有的物質都有其持續的靈性的對應面,也許我們就更能接受所有的礦物也有以其有機的一面與所有的生命與有情眾生緊緊連結著。

 

我們現在要更深入的去看待所有在地球上所發生的一切,首先我們認識到我們被自然中的四個界,即人類、動物、植物與礦物緊緊包圍著。人類並非單單像科學知識所描述的只由物質的、身體的外在看得到的樣貌組成而已,實則是由物質體、以太體、星芒體及自我......。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端詳地球上其他界裡的一切,我們將也會清楚的感受到物質體、以太體、星芒體及自我在那當中的特殊關係。在面對處理物質世界的一切時,我們必須清楚的知道唯有人類具有自我覺醒的自我,這在動物界是十分不同的,動物的自我並不像人類以一樣的方式居於他們的物質身體中。

如果我們仔細考慮這於人和動物之間的差別,我們會發現每個人都具有獨立特定的自我,而動物則是完全不一樣,他們是以整體的物種去發展展現那共同的「自我」,舉例來說,全部的獅子或全部的熊擁有它們共同的自我,因此我們將之稱為物種的「群體自我」。人類的自我存在於物質身體的世界裡,即使我們並非用肉眼看到他,但卻是真正的在人的軀體中展現;但我們卻無法發現動物的群體自我展現在物質身體世界裡,要形塑如此一個群體自我的概念,去試著想像在眼前有一個明顯的區隔,在這區隔上分別有十個小洞,我將十指穿越這洞並且移動他們,你將只看見我的指頭但看不見我,但你卻可以不假思索的就知道指頭並不是自己動的,你們知道是隱藏在背後的我使他們移動的。也就是說你知道有一個整體的本性在這十個指頭上,這樣的比喻可以讓我們清楚的了解到在動物中的所謂群體自我或自然靈。

在人類身體物質世界中所發現的天性自我卻恰恰表現於動物的星芒世界中,從每一個單獨的動物伸展出一種通往整體星芒世界的持續連結而形塑出動物群體自我的整體一致性。這樣的群體自我在星芒體的面向上自成一獨立的整體,如同人類於物質身體世界中獨立的自我一樣。在你洞察星芒世界的同時,你會看到不同動物們的群體自我就像個個獨立的個體般紛紛向物質身體的世界展現不同的原則。我們不僅僅限於了解這樣的圖像,更要使自己真正了解其群體自我的真實性。我們必須非常清楚的了解到我們不必需特別尋求進入星芒世界,反之星芒世界將充滿在我們物質身體世界中。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得以因著開放的星芒感受力去感知這星芒世界。

你也許會問那動物的群體自我看起來像甚麼,透過敏銳的觀察有些如下的發現,如高等動物的群體自我,像有脊椎動物,如明亮的光線般呈現出能量來;事實上在我們周遭充滿的不僅僅是可以被確認的物質態,更多是來自於星芒體各方不同的能量態,也就是經過仔細觀察後所發現的動物的群體自我。

接著第二個問題可能會被提出來,那低等生物如植物等是否也擁有自我?是的,在觀察家眼中發現植物乃是一種以太體與物質體的結合。想像在地面上植物生長的過程,仔細勾勒出地面下的根、莖、葉及花,在那一切的生長中,並不似人類有著物質的、以太的和星芒的各體及自我,而是僅僅有著以太及物質的個體。但我們切勿以此去下結論認為星芒體的活躍僅限於人類與動物們而完全不存在於植物中,在開放的洞察中植物是被一種來自星芒體的光所包圍著的,這同時運作在花的發展上,當植物透過以太體的影響力在枝葉繁茂間發展時,這成長就在被星芒體物質包圍的花的階段時終止。

觀察家發現每一成長的植物從而為星芒體的物質所包圍著,還有來自於其他的連結於植物體上,也就是植物的自我。但若是我們想要確認出植物體的自我,我們必得從土地裡去探求,我們將因此確切尋得所有植物的自我。我們將在地球的四周尋到動物們的群體自我,而在地球中心尋獲植物體的自我。事實上當真正的觀察深入於植物界時,那呈現於眼前的土地雖然僅僅是物質的各種結構,事實上延伸於每個組織中都帶著所有植物的自我。

地球事實上已被自我賦予了靈魂,植物生長於土地上顯示植物從屬於地球整體就如同我們的頭上生長覆蓋了毛髮般,毛髮的生長也源自於你自己,如果你連根將植物拔起,將會傷害到地球的整體,植物的靈也將經驗到痛苦,這是千真萬確的,相對的若你不認為如此那當你採摘任何花朵時你將不認為地球土地能感受到痛苦。舉例來說當在秋天收成時,敏銳的觀察者將發現巨大的生命能量從地球土地流出。而從道德觀點上看來反對者也許會問,那如果小孩子們胡亂拔除植物將會比有人刻意好意的去栽植來的更糟咯?事實還是如此,當植物被連根拔除時土地會感到痛苦,而當植物被收割而非拔除則土地感受到歡愉。土地在分享其豐餘時感到歡愉,就在動物們經過土地時對於長於其上的植物顧盼時,大地就感受到歡愉了,就像哺乳的乳牛,小牛的吸吮會帶來更豐沛的乳汁,這些不僅僅是一個比較而是確切如此。每個堪以洞察到星芒世界的人不一定能確切觀察到植物體的自我,這必得要更高層的洞察力,如此才得以洞見更高層的宇宙智慧的世界。

如此我們便可以說動物的群體自我存在於星芒世界中,而植物的自我就在更高層的宇宙世界裡了。

第二個問題很自然地就連結到礦物的世界裡了。到底怎樣的情況被稱之為無生命的礦物呢?難到在這當中毫無自我或更高一點的原則嗎?如果我們深刻去觀察一顆石頭,我們會發現在物質世界中石頭就只擁有物質的體,而礦物的以太體則環繞包圍著他們。舉例來說一顆鏤空的石頭水晶,擁有類似中空的空間時,物質實體的結束恰好意味著以太體的開始。就像植物體的最上層部分為星芒所交織環繞般,礦物也被以太所環繞。以太體於星芒世界就如同在家一般,請特別留心這裡所說的,星芒體實為以太體的大本營。

事情遠比我們能夠假設的一切複雜多了,並不是在星芒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星體的,當然也非所有物質世界所見皆只有物質的。舉例來說,在物質世界與他界的的互動穿透中,你可以同時發現以太體、星芒體及人類的自我在其中;如同你可以發現在星芒世界中礦物的以太體般。

所以我們將因此能全面去看待這不同的四個界。人的自我處於物質世界面,動物的群體自我在星芒世界中,而植物體的我存在於宇宙高層智慧的低領域裡,礦物的我則相對的在於宇宙高層智慧的高領域中。

在礦物破碎時他並不感覺痛苦,相反的他將感受愉悅,一種來自生命體的感受。在採石場上當時頭被碎裂時你將感受到一股喜悅歡愉的能量的流動,相對地當你將之結合並緊密的排列重組時他將感到痛苦。這樣的過程你同樣可以在其他例子中發現,試著想想你在一杯溫水中丟入一點鹽巴,當鹽巴溶解時不僅僅只是物質溶解在其中而已,而是整個來自礦物的歡愉的生命力溶於其中了。在你重新冷卻結晶這鹽巴時這過程恰恰是一種連結著痛苦的感覺。現在我們將對這世界有了全新不同的感受及想法,現在我們不再視這地球純然為接受陽光的星體而已,而是一個有感受力、生命力的有機體,透過植物如披風般的星體的幔接受來自太陽的靈。而且我們看到宇宙中那充滿著的礦物的我,因此我們得以知道所有一切如何被賦予生命與靈性……。

                                       編譯心得分享 CHO

                                              文章來源 RUDOLF     STEINER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身體、魂與靈:三種看見的方式

摘錄自神學第一章:人的根本天性

 

感觀印象、內在情緒的反應及客觀的想法,這三種去經驗及喜愛事物的不同的方式正是我們賴以建立我們與自然界的關係的基礎。而從前面兩個(不去否認他們的發展活力)進展到對於自然現象更客觀的認識,是在世上我們的意識的與生態的協調部分所賴以為基礎的。這樣的進展,從身體到靈,就如史代納所提的,甚至可以被視為從人類的嬰兒期到負責任的成年期。

 

以下的話是根據哥德以美學的觀點去認識明白人類的自然天性:

 

  在我們覺知身邊事物的當時,我們開始想到這之間的關連性。更明確的說我們將所有關聯建立在喜歡與不喜歡,吸引與抗拒,有意或有害的觀點上。這樣看似必須且非常自然的方式去看待與評價身邊的一切卻暴露出千萬個錯誤,而導致我們處於羞愧並將我們的生活導向悲慘。

  在我們對知識急切渴望的同時我們進行著更艱鉅的任務,我們努力奮鬥著去明白所有事物間的一切及他們之間的關係,而我們很快的明白到對所有的對立都缺乏一種標準,即喜歡與不喜歡,吸引與抗拒,有意或有害的,這樣的明白有助於我們去了解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我們就這樣以一個冷靜的,似神性的觀察者強迫去放棄這樣的標準,去找出事物的本性而非找出甚麼是為我們所喜愛的。也就是說沒有一種漂亮的或有用的植物能真正動搖一個植物學家,因為他們被認為應該去研究植物的形態與植物界的一切關係。就像陽光無私均等的照耀著所有的植物誘發他們生長,那植物學家們也該將他們所有研究評定的資料數據和標準以事物該有的本性出發而非以人的本性出發。

 

哥德的學說提醒我們注意三種不同的事情和經驗,首先是我們不斷接收的訊息,透過我們的感官去碰觸、品嚐、嗅聞、聽與看所經驗到的一切;再則是事物加在我們身上的印象,諸如喜歡與否,想要或排斥,都是建立在我們對於事物同理或抗拒,感覺有用或無益的心理反應上;第三是我們似神性的知識驅使我們想要一探事務所蘊藏的奧秘及其所以然。

  這三種面向將人類的生活明顯的區分開來,所以我們覺知到我們與世界以這三種方式連結著。第一種方式即我們遭遇並接受我們面對的一切;透過第二種方式我們將這世界轉而成為呼應我們的一切並將之賦予特別的意義;而第三種則視一切為不停止的奮鬥努力的目標。

  為甚麼世界於我們以這樣三種不同的方式呈現?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使一切清楚明白。倘使我走過一處花朵盛開的田野,透過我的眼睛,花朵像我揭示了他的色彩,這即是感官的事實;當我為這絕妙的色彩感到喜悅時,那我就是將這事實以我個人的感覺,將我自己的存在投射反應到花朵上了;一年之後當我回到了同一處田野,新的花朵再次綻放而且再一次為我帶來新的喜悅,而前一年的喜悅記憶也油然而生,即使那使我喜悅的事物早在一年以前就已消失無蹤。但我現在所看到的花與去年的花是同一品種且以相同的方式成長著。

    我們就這樣不斷的以這三種方式將我們與這世界萬物連結在一起,這也使我們明白到我們人類的三種天性,即此時我們所談的身體、魂與靈。身體的面向從身邊像我們所揭櫫一切的萬物中顯現出來;而魂則透過我們個人的存在與萬物的連結所產生的喜怒哀樂而定義出來;以哥德的說法,靈意味著在我們慎辨審視萬物時那似神性的清楚的顯現。我們就這樣涵括著身體、魂與靈。

    因著這三個字之間的基本差異,明顯的我們必得透過我們不同的三種觀察方式才得以真正清楚的了解。

 

           摘錄自神學第三章:三個世界

   

    更進一步的在這三種不同的看見方式上,史戴那建議以更客觀的洞察去看待這自然的世界,看待這複雜的實體及隱藏於其中的奧妙法則,需要我們以著自我發展的靈性的觀點去補足我們身體感官的覺知。這不僅不會帶我們遠離自然,反而使我們更無私與全然的與自然整合為一

 

    我們必須看待我們人類是屬於三個世界的。那建造構成我們身體的物質是來自於無生命的,而任何我們中僅透過身體的感覺去認識這個世界的,都將無法與其他兩個世界即靈與魂有所連結。無論我們如何說服自己事實上是因為眼睛與耳朵這兩種器官使我們得以看見及聽見,我們一樣可視魂與靈為兩種為我們敞開魂與靈的世界的器官。任何沒有這種較高覺知能力的人將處在黑暗與沉寂中。但我們必得努力去發展我們高度的覺知,如同自然發展了我們的身體的覺知使我們去察覺它,我們也得發展靈與魂的覺知,使得我們得以感受到魂與靈的世界。

    在自然中培養高度的感覺再自然不過了,因為在高度覺知中任何人類所能達到的也都屬於自然。ㄧ個人發展出高度的覺知就如同一個盲人經過成功手術後而得以看見般,世界以一種全然不同的、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他們面前。透過高度的覺知便不再感到混亂不明,所有隱藏在自然中的一切都將顯現。唯有透過靈與魂的覺察才能真正認識這個物質的世界,這也是為甚麼我們必得先從高層的魂與靈的世界談起,再以這樣的觀點去討論這物質的世界。

 

                                                                               編譯心得分享 CHO

                                                                               文章來源           Spiritual Ecology       RUDOLF     STEINER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巨觀與微觀

 

          摘錄自1920416Dornach的演講

   

史代納在此將人類微弱的脈動與宇宙巨大的運轉連結起來,再一次呈現宇宙活力的面貌,並視人類為活力脈動的一部分。

 

    現在讓我們來仔細想想人類與宇宙間的對應關係。我已經指出我們呼吸的韻律,大約一分鐘18次,恰巧明顯地顯示出符合在整個宇宙的一些過程。例如每分鐘約18次共計一天會有約25920次的呼吸運動,恰巧符合一般人約72年壽命的天數。

    而且再一次仔細的去思考太陽的移動(即使事實上並不明顯),每一年都在我們所說的歲差上往前推進一點點,而如此太陽在整個十二黃道宮的運行上一次的完成也約是25920年,也就是所謂的一個柏拉圖年。

    如果我們從呼吸的次數去看,我們生命的誕生與死亡恰好與宇宙的法則符合。這微觀與巨觀之間的巧合如此明顯不過了,我們用每分鐘18次的呼吸乘以60分鐘再乘以24小時可得每日25920次呼吸動作。

    現在將同樣的25920年,一個柏拉圖年分成60分,再分成24分,我們會得到18年,但這18年代表甚麼呢?也就是說將人一天24小時的生活視為一個微觀的宇宙,那麼每分鐘的18次呼吸等同一個巨觀宇宙的18年運行韻律節奏。

    那我們現在試著不去稱這一個黃道12宮宇宙的運行為一個柏拉圖年,而將之稱為天堂裡很棒的一天,一個巨觀宇宙中的一天。那麼表示人間運行18年方得巨觀宇宙呼吸一次呢!

    以現代天文學的觀點看來,先暫且將它的意義放在一旁,我們來看待現代天文學如何解釋這傾斜的地軸。

    我們都知道地球的軸心於黃道面間是傾斜的,而天文學家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傾斜軸心的小規模的週期轉動約是18年又7個月,請不要小看這18年的關聯性,地球以雙錐傾斜黃道面的旋轉模式運行,每18年完成一個階段恰巧與月亮同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月亮每年出現的地點都不一樣,就如同太陽般,它在黃道面上升降,朝著赤道點上經歷一種一次次的振盪起降般,而每18年它會出現在上一個18年前出現的位置上,這就出現了地球旋轉面與月亮的關係了。這小規模的週期轉動投射出月亮的運轉如同巨觀宇宙一次又一次的呼吸韻律。我們只需去觀察月亮在這18年中的軌道,或是每一個地軸小規模的週期轉動。這是地球的韻律舞步,以雙錐的方式舞動,正是巨觀宇宙呼吸的韻律,一次次的18年就如同微觀宇宙裡24小時的運行。微觀與巨觀實則同步運作著。

 

 

                                                                                CHO編譯分享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地球的呼吸、睡眠和甦醒

 

在以下的兩個段落中繼續著地球為一有機組織的主題。史代納發現發生在地球上的一切過程恰好也同樣發生在我們小規模的身體組織裡,像呼吸、睡眠和甦醒。不過真正去經驗這樣的過程,並將地球的這些史代納不斷提醒我們去發展學習的過程與我們身體的發生結合在一起需要一些想像。就像我們所看到的,這想像力不是一種奇幻,而是同時朝向內在與外在的一個步驟,去發展我們向內的認知並從而向外地去連結到我們所屬的這一偉大造物有機體地球。

 

       摘錄自1923331Dornach的演講

 

    現在讓我們去想像這四季的運行如同地球在這宇宙中的一種壯觀的呼吸過程,當然這過程並不是氣體的呼與吸而已,而是一種力量的運作,好比在植物上 ,你可以看到一次次春天時所迸發出的力量,但這力量又會一次次的於秋天時收斂,讓綠色植物在這過程中枯萎凋零……

    讓我們先來看看冬至這節令,我們可以想像地球這時的呼吸動作如同一個人吸進氣體後將氣體秉住在肺裡,地球就這樣保留了那使萬物興盛的力量,接著所要發生的我可以明顯地使你們明白……;如此我們就這樣成為地球呼吸運動中的一部分了。我們的確是所居住環境的一部分,這情形在南半球恰巧相反運作著,我們必須如此去想像,當北半球呼時正是南半球吸的動作,反之亦然……。

    去想想十二月的時候,在十二月結束時地球深深的將氣吸住並將所有我之前提的力量保持住,如同一個人吸氣後屏氣凝神般,地球也將力量如此凝聚了。

 

      摘錄自1920年5月2日於Dornach的演講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到底在睡著時發生了甚麼事,你會發現突然間好像植物般,生命開始了如同春天萌芽秋天凋零般的運作,一切就在生命睡著與甦醒之間發生。那時我們如同地球處在盛夏一樣,只有待自我及星芒體(astral body)回來時才甦醒,然後我們進入如地球的冬天般。所以我們可以說在醒來與再度入睡之間我們是屬於冬天的季節,而在睡著與甦醒之間卻是屬於夏天……。因此在宇宙一年的運行當中,當然地球是宇宙的一部分無庸置疑,恰恰對照呼應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地球的確是於冬天中甦醒並於夏天中沉睡的。夏天是地球的睡眠時間而冬天才是甦醒的時刻,但外在顯現出的覺知現象卻恰恰給了我們錯誤的認知,好似在盛夏萬物興盛繁茂應該是甦醒的時刻,而冬天該是沉睡的。相反的事我們會在睡眠中呈現植物般的蓬勃生命力像地球的夏天般

    假如我們現在去思考整個宇宙,像我們所明顯看到的睡眠與甦醒間的交替,那我們當然視這偉大的造物為一有生命的個體。那發生在這有機體中的種種組成分子與元素都與整個宇宙融合在一起,就像所有在我們器官中的變化都與我們的身體息息相關。

 

 

CHO編譯分享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