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      身體、魂與靈:三種看見的方式

摘錄自神學第一章:人的根本天性

 

感觀印象、內在情緒的反應及客觀的想法,這三種去經驗及喜愛事物的不同的方式正是我們賴以建立我們與自然界的關係的基礎。而從前面兩個(不去否認他們的發展活力)進展到對於自然現象更客觀的認識,是在世上我們的意識的與生態的協調部分所賴以為基礎的。這樣的進展,從身體到靈,就如史代納所提的,甚至可以被視為從人類的嬰兒期到負責任的成年期。

 

以下的話是根據哥德以美學的觀點去認識明白人類的自然天性:

 

  在我們覺知身邊事物的當時,我們開始想到這之間的關連性。更明確的說我們將所有關聯建立在喜歡與不喜歡,吸引與抗拒,有意或有害的觀點上。這樣看似必須且非常自然的方式去看待與評價身邊的一切卻暴露出千萬個錯誤,而導致我們處於羞愧並將我們的生活導向悲慘。

  在我們對知識急切渴望的同時我們進行著更艱鉅的任務,我們努力奮鬥著去明白所有事物間的一切及他們之間的關係,而我們很快的明白到對所有的對立都缺乏一種標準,即喜歡與不喜歡,吸引與抗拒,有意或有害的,這樣的明白有助於我們去了解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我們就這樣以一個冷靜的,似神性的觀察者強迫去放棄這樣的標準,去找出事物的本性而非找出甚麼是為我們所喜愛的。也就是說沒有一種漂亮的或有用的植物能真正動搖一個植物學家,因為他們被認為應該去研究植物的形態與植物界的一切關係。就像陽光無私均等的照耀著所有的植物誘發他們生長,那植物學家們也該將他們所有研究評定的資料數據和標準以事物該有的本性出發而非以人的本性出發。

 

哥德的學說提醒我們注意三種不同的事情和經驗,首先是我們不斷接收的訊息,透過我們的感官去碰觸、品嚐、嗅聞、聽與看所經驗到的一切;再則是事物加在我們身上的印象,諸如喜歡與否,想要或排斥,都是建立在我們對於事物同理或抗拒,感覺有用或無益的心理反應上;第三是我們似神性的知識驅使我們想要一探事務所蘊藏的奧秘及其所以然。

  這三種面向將人類的生活明顯的區分開來,所以我們覺知到我們與世界以這三種方式連結著。第一種方式即我們遭遇並接受我們面對的一切;透過第二種方式我們將這世界轉而成為呼應我們的一切並將之賦予特別的意義;而第三種則視一切為不停止的奮鬥努力的目標。

  為甚麼世界於我們以這樣三種不同的方式呈現?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使一切清楚明白。倘使我走過一處花朵盛開的田野,透過我的眼睛,花朵像我揭示了他的色彩,這即是感官的事實;當我為這絕妙的色彩感到喜悅時,那我就是將這事實以我個人的感覺,將我自己的存在投射反應到花朵上了;一年之後當我回到了同一處田野,新的花朵再次綻放而且再一次為我帶來新的喜悅,而前一年的喜悅記憶也油然而生,即使那使我喜悅的事物早在一年以前就已消失無蹤。但我現在所看到的花與去年的花是同一品種且以相同的方式成長著。

    我們就這樣不斷的以這三種方式將我們與這世界萬物連結在一起,這也使我們明白到我們人類的三種天性,即此時我們所談的身體、魂與靈。身體的面向從身邊像我們所揭櫫一切的萬物中顯現出來;而魂則透過我們個人的存在與萬物的連結所產生的喜怒哀樂而定義出來;以哥德的說法,靈意味著在我們慎辨審視萬物時那似神性的清楚的顯現。我們就這樣涵括著身體、魂與靈。

    因著這三個字之間的基本差異,明顯的我們必得透過我們不同的三種觀察方式才得以真正清楚的了解。

 

           摘錄自神學第三章:三個世界

   

    更進一步的在這三種不同的看見方式上,史戴那建議以更客觀的洞察去看待這自然的世界,看待這複雜的實體及隱藏於其中的奧妙法則,需要我們以著自我發展的靈性的觀點去補足我們身體感官的覺知。這不僅不會帶我們遠離自然,反而使我們更無私與全然的與自然整合為一

 

    我們必須看待我們人類是屬於三個世界的。那建造構成我們身體的物質是來自於無生命的,而任何我們中僅透過身體的感覺去認識這個世界的,都將無法與其他兩個世界即靈與魂有所連結。無論我們如何說服自己事實上是因為眼睛與耳朵這兩種器官使我們得以看見及聽見,我們一樣可視魂與靈為兩種為我們敞開魂與靈的世界的器官。任何沒有這種較高覺知能力的人將處在黑暗與沉寂中。但我們必得努力去發展我們高度的覺知,如同自然發展了我們的身體的覺知使我們去察覺它,我們也得發展靈與魂的覺知,使得我們得以感受到魂與靈的世界。

    在自然中培養高度的感覺再自然不過了,因為在高度覺知中任何人類所能達到的也都屬於自然。ㄧ個人發展出高度的覺知就如同一個盲人經過成功手術後而得以看見般,世界以一種全然不同的、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他們面前。透過高度的覺知便不再感到混亂不明,所有隱藏在自然中的一切都將顯現。唯有透過靈與魂的覺察才能真正認識這個物質的世界,這也是為甚麼我們必得先從高層的魂與靈的世界談起,再以這樣的觀點去討論這物質的世界。

 

                                                                               編譯心得分享 CHO

                                                                               文章來源           Spiritual Ecology       RUDOLF     STEIN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三分 的頭像
    三分

    三分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