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神智學第四章:通往知識的道路
在我孩提時代曾聽過一個童話,叫做「真與不真實」,描述一個叫做「真實」的人失去了他的視力,也隱喻著失去它洞見真理的能力,一旦他用某種特定的樹液去清洗他的雙眼,他霎時間就可以見到最遠距離中最細微的東西。史代納在這章節中所要表達的,尤其是最後面的部份,生動的提醒了我。我們唯有不置入先入為主的觀念,我們才得以獲得那最深沉的洞見。在這故事中「不真實」追尋他自己所要的結果,在他身邊周遭強化了他的自我而最後招致悲傷與窮困。
那些想要對高層次真實性有獨特見解的人,其最需要培養的首要特質是全面的、沒有偏見的熱愛在我們周遭所呈現的各種生命面向。如果我們始終帶著我們生命中既有的偏見去看待任何現象,那麼我們就將自己從這現象的潛在影響中阻隔了。在學習中我們必得視自己如同全空的容器,所有真正的認知都得在放下偏見與批判時才會真正發生,舉例來說,學習無時無刻進行著,不論我們是否遇到比我們更聰明的人。即使是見識不廣的孩子都可以成為聖者的老師。如果以偏見看待孩子,不論你有多聰明,都像是透過黑暗的玻璃看東西,你是無從發現甚麼的。
完全無私的內在是對這未知世界裡的部分的熱愛,我們也將在這熱愛中對自我有驚奇的發現。如果我們想要持續走在高層認知的道路上,我們必得不斷的練習直到我們能夠去除任何成見,那時真正的認知才會流向我們。
通過這樣的練習去看待身邊的事物,但空有感受性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能夠適當的去評估我們所接受的。只要我們仍然試著過度評價自己,我們便阻礙了我們對高層次認知的評估。人們對於在各種現象中所經驗的悲喜仍然傾向於對自我過度的看重。
任何我們盲目遵從的傾向都使我們正在看待身邊事物的能力趨於死亡,迫使我們透過表面去看待事情而非透過自己去經驗那既有的價值。
對於知識的追求者必須行動與思考一致,也就是說他們必得不被自我所干擾,而是循著那永恆的美與真實,那自然所為我們呈現的一切。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允許自己的行為被決定於個人的滿足或自我表現,那他們就是強加他們的自我在一切之上了。他們無視於潛藏於靈性世界裡的法則,而只是一味去滿足簡單的個人任意的需求。唯有遵循靈性世界的法則,那我們才得以與靈性世界和睦相處。
只要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僅建立在自我上,那事物就只能以這樣呈現。但這都只是世界短暫的面向,如果我們從短暫的面向中抽出,並去與恆久的我和自覺共住,那短暫的面相才會開始為我們傳遞永恆的訊息。無論我是看著一顆石頭、一棵樹、一隻動物或一個人,我會感受到那永恆的意義在其中,我也才能真正驚訝於萬物有情無情所蘊含的永恆意義。
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轉換我們的心態會與我們與現實生活脫節,相反的,透過靈性與眼睛去看待事物,即使一草一木都將為我們揭示其奧妙。任何一縷微光、一絲色彩、一點聲響都會在我們的覺知中清晰起來。你不會因此有任何損失反帶來永遠的新生。人們不知如何覺察那事物最細微的部分就難以具備靈性的觀點,就只是空洞無意義的思想了。任何事都取決於我們的態度…………
編譯心得分享 CHO
文章來源 RUDOLF STE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