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歌德世界觀為基礎的知識理論>     英文譯者序言           於2013.02.22編譯分享

 

    當史代納25歲還在維也納求學兼任家庭教師時,他出版了一本簡要的冊子總結自他孩童以來就感興味的知識上的困惑與衝突。在這冊子中他勾勒出人的內在與外在世界的關係。

    對他來說,內在的世界是再現實不過了,絕非只是從外在世界反射而產生的內在的臆想。他並非要建立起內在或外在世界的真實性,而是透過對外在世界深刻的觀察和對他自己內心活動深刻的體會,去發現這兩個世界間的相互關係。也許早在他十五歲的時候,他就拒絕相信康德(Kant)所提出關於人類知識本質的理論,他告訴自己:「或許那對康德(Kant)是真實的,對我卻不一定是如此。」。之後當他接觸了歌德,這個詩人、思想家,在他編輯歌德撰寫的科學筆記時認識了歌德活躍生命的知識觀,歌德探討植物、動物與人類的深刻體會與直覺的認知,史代納從而以歌德的直觀思維為基礎及自己的認知建立起一個全面的思想基礎。

    但他不僅因此解決了自他年輕時期就困擾的問題,更進一步深入地發展出他後來39年的生命所領會到的人類靈性的思想基礎。他所有著作及演講中的整體價值在於透過這思維處理了人類的深層的問題 。這思想基於現實的呈現、靈性的本質及人的思維,是經由內在經驗的確認領悟和在知識理論下去覺知道現實是人類真正所共融交流而發展的。在我們每日的認知中去覺知提升人的靈性,到更高的、更清楚的自我直覺肯定的靈性境界。或多或少如他在年輕時探索研究而集結的小冊子裡所堅持的其他事物一樣,這小冊子代表了人類心靈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人類自我了解的奮戰中是關鍵性的成就。

    基本上的爭議如下:

    一個直接經驗的組成要素,思考,那發生在我們領悟之前的,是一獨特又立即意味著事物的本質及相互間的關係,思考從而成為揭開所有經驗的關鍵。

    思考本身並非是主體性的,而是在領悟之前必經的歷程,這可以從我們將個別思考集合成為總和這樣清楚的事實中得到證明,我們的領悟性就像是接收器官,只接受世界上能夠被真正思考的有意義的客體條件,再經由知識性的認知形成的概念即透過理性去綜合形成完整的意義去展開對整體的全部的認知。這樣的知識是真實的,而非只是心中主觀的臆想。

    但這樣的認知模式只適用於對非生命體的事件的認識,在這當中我們掌握現象的真實性,但在生命體的事件中,我們對各種相異的動植物體必須有超覺知的領悟力。這需要有直接直覺性的認知,也就是必須在思考中感受且在感受中思考。更進而當我們看待人的問題時,我們必須領悟到這當中心的主體性,自我,恰如其分的表現出自己性的靈在不同個體下所彰顯出的獨特性。

    透過如此直覺的認知,我們才得以認識到在個別的人性中那蘊藏著宇宙性創造的靈;也就是那宇宙之高無上的靈在人性中的彰顯。當人遵循這獨特的直覺性,人就會與這世界引領的力量趨於和諧。

 

     編譯分享自

A THEORY OF KNOWLEDGE BASED ON GOETHE’S WORLD CONCEPTION    

BY  RUDOLF  STEIN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