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畜牧業

 

在動物的本質上

跟植物世界一樣,全球動物提供了多樣性的物種,人和動物演化的過程像依照著史代那的人智學中所看到的一樣,被清楚的描繪出來。在人類的演化上,不同的動物型態彷彿是種種人類靈魂與靈卻未具備正確的身體基礎般。人類只有假定身體的形成是在地球上,且是真正擁有該有的功能性而演化的。和其他物種相比似人猿是物種中演化較靈活彈性且保持較長期的,但仍與人的形象有一段很大的差距。在早期階段,動物物種演化別具意義的擁有其特性。人類在發展上則長期保留了很大的彈性及空間,他們遠比其他動物需要更多的親代照顧,並在真正的能獨立思考和行動前需要大量學習。而動物的行為模式則在早期階段就已因物種特化而定型。行為科學家所犯最嚴重的錯誤是將所發現的動物行為轉化強加於人類。物種從非物質世界的持續演化一直受著人類靈性的指引,絕非是取決於適者生存、物種競爭。這自然的第三個界所犧牲並提供給人類的正足以使人類以一個具靈與魂能夠獨立並具思考力的個體在地球上直立並肩負所需承擔的使命。

這也是為何我們自然會對動物升起一種惻隱之心,這對農夫來說就是一種考驗、一種任務去盡可能珍愛並妥善照顧他們所畜養的家畜等,並擴及到自然中各種野生的的物種。

在演化過程中,物種會隨著環境條件演化,每一個個別的地區都有奇特化的動植物,如果沒有自然災難及人類活動的介入,物種發展的自然平衡會取決於自然的品質和生態聚落的生產力。大型的草食性動物會生長於草原區,有些甚至會隨著季節性及食物所需做長途的遷移。

植物生長在太陽與地球互動的場域裡,在地球與宇宙天體的交互力量影響,光與腐植中;他們被侷限在特殊的生長領域裡。

高等的動物居住在生物驅動力與慾望的界裡,飢渴、生殖與玩樂、感官的功能及移動的驅力,他們被物種特化的行為模式所宰制。

 

野生動物的馴化

直到古波斯文明(西元前3000-5000年)(史代納1909)人類才真正積極主動的與環境產生連結,也僅僅在這個時候土壤開始被大範圍的耕作,人們開始馴化作物及畜養家畜,不過開始的確切的時間與地點卻是眾說紛紜,但通常都是指向小亞細亞、波斯及印度這些文明的搖籃。跨越地中海諸國到達法國北部的Campignian文化(西元前6000-5000年)便擁有耕耘土壤的方法,並使用簡單的梨及飼養牛。

牛無疑的是早期就被馴化的動物,根據Epstein1972),Natufian發現追溯到西元前8000年在薩爾瓦多西亞姆和Mallalah是被視為牛隻畜養開始的地方。(NachtsheimStengel1997

狗也被普遍認為是人類早期的夥伴,緊接著是山羊和綿羊、豬、牛和貓等。(NachtsheimStengel1997)今日除了貓尚能保持一定程度的獨立性之外,所有豢養的家畜都受到不同土地所演化的食草所影響。

表面上豢養家畜純然隸屬於經濟上的因素,但從早期歷史上仔細去探究就可以發現其實有更主要的動機,在Altamira(西班牙北部)和Lascaux(法國南部)的洞穴壁畫中都明顯指出動物的馴養與繁殖在提供儀式祭祀上的意義遠超過經濟上的需求。

第一位飼養繁殖動物的人奉獻動物給上帝,也許純然是為了藉著牛隻的溫馴及特別的形態上的美感,或是羊隻那美麗彎曲的犄角及柔美的毛,去向神祈求和平。

在繁殖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即肉、骨頭和皮毛無疑地成為一種經濟上的附加價值物。

驢子、駱駝、水牛、鴿子和馬是緊接著被馴養的動物,大額牛、白臀野牛、蜜蜂和蠶蛾及駱駝、雞則存在於新石器時代中。在銅器時代(西元前2000-750年)堥牛開始在西藏被馴養,而直到冰河時期馴鹿才開始於北歐被馴養,兔子也於同時期於西歐被馴養。

被豢養馴化的動物物種快速擴及亞洲、歐洲和非洲,於此同時更多在地的動物被陸續馴化中。而所有一切馴養的動物中牛是最至為重要的。

 

牛的重要性

牛是大型的草食性動物及最重要的反芻動物,其微生物的消化系統則足以將他們所食用的營養食草從粗糙的纖維轉化為具高品的蛋白質,得以提供成為人類的植物。

和豬與雞等餵食穀物的動物相比,牛不會與人類競爭食物,牛奶和牛奶副產品都是具有高價值營養素的有價值副產品。牛肉的高蛋白及維他命成分遠勝於豬肉,且易於消化並對肝臟較無負擔。牛隻完全徹底的利用草地(也就是說不適合農耕的草地),並能長期的為農地的生產力貢獻,豆類植物和青草是牛基本的食草,而牛隻以他均衡比例成分的糞便幫助農場活化土地。

 

牛的繁殖

真正開始的牛隻繁殖始於aurochsurus。在最後的冰河期之後aurochs漫遊於歐亞大陸的大區域,遠至緯度60度的區域及北非。最後的urus牛隻則於1627年死於波蘭。

真正馴化的野牛被區分為具拱駝峰的和不具駝峰的。瘤牛在地球上較熱的地區,那些他們原生的棲地,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極度適應環境並能抵抗感染疾病,但在各方面的貢獻則遠不及歐洲繁殖品種的牛。

從古埃及的圖片上可以看出當時牛隻的重要性,及顏色和品種的多樣性。根據亞述人的紀錄指出遠在西元前3000至4000年前當時的相關牛產品已達相當程度的量。

可以假想當時的飼養繁殖者有著特別馴養動物的能力,之後畜牧與園藝就逐漸沒落直到新的方法被發展出來。

Robert Bakewell英國人(1725-1795),被認為是現代繁殖牛隻的創始者。他因此發展了馬、牛及羊的不同品種。早期他將種牛免費借給其他的農夫,唯一的條件是所有被繁殖的後代都會因他們的貢獻及特性被飼養並利用,而且得依農場一定的成長配給去餵養。近親交配很重要,幾乎是所有繁育新品種的方法,生產力與不孕症的問題經常就因此伴隨而來,比方說像Charles Colling的短角牛問題(就是使用Bakewell的方法)。

直到人工授精和電子的數據被帶入,否則繁殖的方法恐將千百年如出一輒:

-淘汰虛弱的個體及負面的特質

-從需要的條件中去選擇配對

動物有可能純種交配或是交叉繁殖。在第一種情形中,交配的兩方是同一種;而第二種情形則來自於不同的品系。

如果牲口的數量很小(在一個有限制的區域中所個別數的總量),同種交配將引發近親交配的危機,也就是說交配的動物處在很近的關係中,這可能會造成某種不尋常的優勢,但也有可能淪為近親交配的弱勢,即加倍的虛弱和低生育力。這樣的問題藉著適當地採用兩條近親繁殖系而避免了,而成就了雜交的活力。系育種法已成為能避免引發近親交配危機的好方法了。他包括使用具特色的種牛的第一代或第二代成為新牲口群的種牛,在Talhof農法就有一個系育種法的例子:

從公牛Harem(種牛Hack的第一代)1961年繁殖出來的牛被證實非常具生產力且長壽又在各方面都很出色。這14隻牛在正達到13.8年的年紀時平均生育了10.5次,在11.3年當中生產了年平均5408公斤的牛奶,當中含了4.2%(227公斤)牛脂肪。在1971年已獲得從同血系而來的公牛,他的名字是Hassan。從Hassan和Harem所生的母牛中所繁育出的牛隻已符合了期待。至今他們已達9.7歲,已經平均生產了7隻小牛,七年年平均的牛奶產量是6633公斤,含有4.56%(302公斤)的奶脂。最後的數據仍未知,因為他們當中很多仍是牛群中的一部分。

                                                                                      希望農夫 Bio-Dynamic Farming Practice     讀後編譯心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