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家父去年發生意外面臨生離死別的掙扎與痛苦時,我除了日夜的煎熬,也多方尋求如何面對。朋友的安慰與勸勉無法使我糾結的心有絲毫的放下,即使宗教的依靠仍無法使我有丁點的寬慰,所有行而上的、形而下的說法與練習也完全無濟於事。
在醫院陪伴爸爸的二個多月中,在等候命運宣判的同時,我時而在家屬休息室中痛哭,時而流連在設在醫院裡的金石堂書店裡企圖找到相關的故事,我必須知道別人都是如何走過這樣的生命關卡,我想也許別人比我睿智,也或許別人比我更能洞悉這面對生死時的艱巨難題。
除了振奮精神搜尋相關醫學常識之外,我不斷的想找到關於親人驟然發生重大疾病及意外或死去的議題,我想從別人痛苦的經驗裡平衡我對生命的憂傷,因為人終究一死,而且處在交通如此繁忙混亂的年代,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生命損傷肯定很多,我必須知道有人跟我一樣經歷這種劇痛,然後我渴望獲得別人痛苦經驗裡的指引,即使這種想法有時令我自己感到不安與羞愧,我心裡實在不願意有人得像我一樣看著自己的父親死去,但一次次在加護病房外焦急等待著探視的家屬總是多到擁擠不堪,所以我知道像我這樣的人很多。

這是我找到的第一本書,脊髓損傷鬥士羅雅萱的生命故事,在傷痛的折磨與尊嚴的盡失的過程中,她雖一再萌生輕生的念頭,然而最終仍一步一步走了出來,不但和其他人一樣戀愛、結婚,甚至在許多醫生不看好的情況下生了一個兒子。這的確是我無盡黑暗中的曙光。家父因車禍損及頸椎造成胸部以下的癱瘓的確正如同羅小姐的經歷一般。期間又從醫生口中知道之前飾演第一任超人的克里斯多夫.李維 (Christopher Reeve) 也因騎著他的賽馬發生意外頭部著地,雖沒有傷及腦部,卻折斷了第一、第二節頸椎,當時無法自行呼吸,經過幾個月治療後,不需借助呼吸器的時間愈來愈長。從此走上癱瘓人生於九年後因心臟衰竭去世。想著家父已經七十九歲了,如果無法像羅小姐一樣再有幸福人生,也祈求能像超人一樣脫離呼吸器,讓身為子女的人能再陪伴他幾年。

以下是我從博客來網路上擷取的名人推薦文:
這本《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既不是提供醫療常識,也不是生死哲學,而是把照護年老父母定位在一種新的人際關係上。這是讓我覺得值得參考的一種新觀念,,戚戚焉。──郭強生(作家)
生病使我們知道自己多麼的有限,以往人生的主題是「我想、我要、我能」,都是肯定句;但因為家人和自己的病痛,生命的主題轉換為否定句,也就是《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作者在書中一再提到的「我不想、我不要、我不能」。──彭懷真博士(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理事長)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這本書,是一個在人生路上和父母跑過的跑者誠實的說法,你可以聽聽,可以對照,可以學習,可以安慰,可以當做教科書,可以當聖經,卸下自己的內咎,也可以扛起自己該有的思念。──盧建彰(廣告導演)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的作者,必定是對父親有著極大的同理心,才能有書中如此深刻的體會。全球的高齡化趨勢,各國無不嚴陣以待,但我想,能貼近、同理失智與失能長者的心,才是全球最實用、通用的真理!──林依瑩(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我從《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這本書中試著面對父母的老去,也希望能從作者的勇氣中獲得力量,在此同時我先生的爸爸也因久病孱弱,經常因為肺部發炎等大小狀況不斷進出醫院,我也藉此書得以和我的先生談論面對父母老去的現實。
事實上每日每分每秒我們的身邊都有人在老去,包括我們自己在呼吸的同時間裡衰老,但在這之前我似乎不曾看過這樣淺顯平易的經驗之談,勇敢的討論如何面對老去的艱難及苦痛。在我購書看書的經驗裡,論及這樣議題的書在之前真的非常少見,比起如何教養新生兒,栽培幼兒的書之多,二者間真的是無法相提並論。也許是我之前的二十年都忙著專注於育兒養兒,所以忽略了陪伴老去的人是需要何等的耐心及專業和勇氣。

這是今年在書局看到的另一本好書。
後來我的爸爸在意外發生後二個半月因敗血症往生了。醫生說败血症(英语:Sepsis)指的是由於感染所引起的全身性發炎的嚴重疾病。就在我們全心戒備,全神貫注,將所有的維生及輔助醫療器材購齊接爸爸回家的當天,他因敗血症陷入昏迷,很快就往生了。
爸爸離去的傷痛再次戕害我的身心靈。與此同時,我真正體會感受到自己正在快速老去。家父往生後的二個月,我先生的爸爸也往生了。二個家族各自籠罩著因死亡帶來的黑暗與陰霾。我當然也知道人生終究會走向死亡,但是每天被死神帶走的人雖多,但這警鐘卻從不曾真正敲在我的心上。而現在我也開始留意到平時耳熟能詳的一些影視藝人也蒙主寵召了,所以不管平凡或精采的人生都有謝幕的一天,這又令我感到空虛無助。

以下是我從博客來網路上擷取的文字:
一位天才神經外科醫師最後的生命洞察,2014年,36歲的保羅醫師即將完成十年之久的神經外科醫師訓練,科學研究並獲得美國神經外科學會最高研究獎,即將獲得史丹福醫學院外科教授職位並主持自己的研究室。他的人生正邁向生命的高峰,卻被診斷出患有第四期肺癌。頭一天他是醫生,還在治療瀕死的病人,第二天他是病人,掙扎求生。他跟妻子原先設想的未來,就此完全蒸發。
「死亡,什麼也沒改變,也改變了一切;
我必須學會以不同的方式生活,視死神為令人肅然的巡迴訪客,
即使心中了然我終將一死,沒死以前我還是活著的。」
~~保羅.卡拉尼提
《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本書我連讀了二次 ,試圖抖落內心的惶恐與增加還活著時的勇氣。


接著我讀了李開復的《我修的死亡學分》。

甘仲維的《在最暗處看見光》
家中的孩子一個個開始離家上大學,他們洋溢著青春的氣息,對生活上的人事物熱血奔騰,忽然間我成了他們眼中需要被叮嚀提醒的人。他們總是為我提東西,常要我去休息,認為我無法勝任長途健行,他們甚至提醒我要早睡,我就這樣步入了人生的初老,今年我剛好五十歲,人人口中的半百年紀。
我開始想著該如何走這條不歸路,我開始會在書架上瀏覽關於老去這樣議題的書,然後我又讀了以下這些書。














































,
我在此記錄下來,希望朋友不要像我這般迷惘困惑,不管在人生哪個階段都能很優雅進取;但是如果有人跟我一樣感到需要力量時,但願現在這樣多關心老去議題的書,這些都是今年2017年以來才發行出版的,能在我們走進初老的時候可以是一種扶持,一個方向。
2017 08 17 桃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