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壺大觀園

 整體觀

 

摘錄自1924614Koberwitz  Silesia 的演講

 

生態是生物系統互相連結的一門科學,史代納於此更廣泛的將之呼籲為包羅萬象的自然。任何事物都如此緊緊相連、環環相扣,微觀的顯微世界不足以使我們全面的認識這整體的一切。

 

    任何地球上的植物與動物,即使是植物上的一隻小寄生蟲都無法被單獨視為一個議題。就如往常我常說的,你不能一直盯著羅盤上的指針去探究為甚麼指針總是指向北邊,你必得從整個地球才能去解釋指針指著北方的特性,因此我們也得整體去看待地球萬物才能真正去了解何為植物。我們不能單從植物,動物或人類的世界去看待,生命源自於全宇宙的本質不僅僅是由這地球所能供求的。自然成為一個整體且各方力量互相交互作用,唯有認清這相互作用的力量方能真正了解自然。但當今科學扮演了甚麼樣的角色呢?他們在顯微鏡下試圖以一丁點的發現去明白並解釋宇宙萬物。這與我們想全面了解宇宙自然這個整體是背道而馳的,宛如以管窺天般難以看見整體,而我們的科學如今正是以此方式在進行著。我們唯有找出回到這整體大世界的方法才得以更了解自然與萬物。

 

 

CHO編譯分享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季節的靈魂

 

摘錄自1923101Vienna的演講

 

貼近季節的變化去感受世界的脈動就好像是去觀察感受一個親密好友的心情變化。如果我們緊箍住自己的內心就很難觸及他人。史代納在以下章節中的主題暗示著地球無疑的是一個活的本體。

 

    本著如此不同的取向,不只人們的智慧,還包括人的心靈都將經歷一種更覺知的教育。冬天不再只是意味著厚重的衣物,如同夏天不再只是卸下厚棉襖,取而代之的是去感受那從靄靄白雪的天地到悶熱難耐的盛夏之間的每一細微的變化。我們必須學習到四季的變化有著賦予靈性的活生生的本性。的確一個適當的人智學的學習會領我們從而認識四季的變化,如同以一個朋友的靈魂去感知其中的喜怒哀樂。從一個朋友說話當中,從他的靈魂所呈現出的一切,我們可以感知那富含靈性的態度及溫暖的心跳,與無生命萬物間所要對我們說話的表現是相當不一樣的。直到現在自然都以寂靜的方式從她的靈裡對我們說著話。在這季節的變化中我們得以去學習感受自然裡的靈。我們得以學習去傾聽每一個年歲像個巨大的造物對我們說話,而不是僅僅將自己侷限在更小的造物裡。我們即會發現自己正處於這充滿靈的輪迴轉世中。

    然而當季節更替,由夏轉秋,接著冬天到來,一些特別的事情將透過自然來對我們說話。一些人已逐漸能由此感受到自然的意識呈現在春夏之際,而個人自我的發展則發生於秋冬。什麼是自然的意識呢?當春天開始使萬物萌發時,如果我以正確的方式回應,我讓這豐盛的春天在我的內在裡說話即使在不自覺中,我就不僅僅是去讚嘆這花草樹木蓊鬱之美,更甚而感覺到一種與自然間的和諧,於是我就可以說我的高層次自我也與眾花木齊發豐盛了。自然的意識只會產生於學習去參與這自然萬物萌發的生命脈動間。能夠去感受到植物的萌芽與結果,也就意味著超越自我本性而去成為自然的一部分。這樣靈性發展的概念一點都不抽象,而是遵循著靈的發展去展開自我的生命。而且透過這樣的萌發意象,感受在春夏之間的開花與結果,在這盛夏之際,我們將自己準備好並奉獻給這個宇宙,這無垠的穹蒼。然後即便小如螢火蟲也將為我們揭示這神奇的輪迴,每一陣微風都會向我們宣告這在地面上的活生生的萬物。

    然後我們學習去與自然一同呼吸感受,在花朵綻放的同時、與種子一起萌芽、共同經驗結實累累,然後我們開始學會與自然同住,於是我們不禁開始在秋冬之際更向內再深入地去經驗與感受。一個與自然共舞的人學會了生命的興榮衰退。

    但我們並非真正死去或被擊倒,在我們經驗著萬物復甦豐盛之際,我們去發展所謂的自然的意識;但當我們去經驗自然裡的衰退與死亡時,如何使自己不去與這創造力的衰退對抗,那發自靈性的真正的自我覺醒才會真正的發生。在經驗著秋冬的凋零之際,要有更高的意識去真正發展人性自我的覺知。我們就是在這自然意識與自我覺知中不斷的蛻變與轉化。

    人智學的學習需真正進入人的心與靈裡,如此才能真正帶領我們進入活躍的生命裡。只有自然中活躍的靈與人類的靈魂真正產生對話才能活化生命進而達到提升,我們的心也將在這轉化的光亮裡得到力量,且這力量正是在這社會中所不可或缺的。在這近三、四個世紀以來,人們已經懂得關注自然與人的存在間的息息相關,不過人們如今卻面臨了社會混亂這樣巨大的問題,人們也試著想以相同的智慧去解決當中的問題,但事實上這是一體兩面的,唯有全面在人性的發展上做提升方能真正解決社會的各種議題。在這當中沒有人能自外於這靈性於整個輪迴中的關係…….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從自然的現象中調整並提高自己的覺知

 

摘錄自第二章:高層世界的認知「啟蒙的各個階段」

 

    我們必須提升物質的認知與認識自然單從理論上來說是不足的,史代納在此提出一些冥想的練習去發展我們對於自然現象的感受力。他呼籲我們去注意那發生在自然中的細微的變化,去感受這世界於我們的對話,而非強加我們的自我於這世界。如此我們才得以與這世界萬物產生共鳴。

 

盛衰之間

   

    首要步驟是讓我們的靈魂專注於這世界於我們身邊所發生的事,如這不斷興替的生命現象。這現象無時不在發生而且自然引發我們去感受與思考。但基本上我們並不是特別去注意它,我們正忙著在各種印象中穿梭。所以我們首要的是專注在一切的事物上,當我們感受到萬物豐盛的時刻,那麼就盡情去感受它,我們在那當下感受到所有的豐盛喜悅強化了我們的靈魂。就讓這感覺在我們的內在裡靜靜地回盪,所有其餘外在的一切都靜止了,只有那純粹的靈魂讓我們領略這一切的豐盛。

    但在這感受消逝之後我們不需去多做些甚麼,盡可能熱切且精準地去看待所有這世間的事物,只有全然將自己投入這樣的感覺中並從靈魂中去思索,此時內在與外在的活動是同等重要的。如果你能在靈裡全然地放下,那麼你將感受並經驗到一個全然不同的角色。事實上你更專注於在事物的興衰交替上,你將更感受到那不同的覺知。自然賦予你有眼睛和耳朵去看與聽,那洞察力就得在感受與思想上發展了………..

    任何經常使自己去經驗與感受萬物豐盛的人就會感覺到所有的興盛好比太陽的升起般,而所有的衰退與凋零就如同地平線上緩慢升起的月亮。這不可思議的張力帶出別具意義的結果,你將一再地感受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你眼前展開來。

 

生物與非生物之間

   

    學員們也必須去學習傾聽這世界的聲音,他必須真正懂得區分那來自無生命的與自然中有情萬物的聲音。當我們耳聽鈴聲會因而感到喜悅,但當我們聽見動物的哭聲吶喊時,不管我們的心情愉悅或痛苦我們都將馬上辨認出這樣的聲音,這也是學員們必須去著手學習傾聽的。他必須全然專注去聽出這聲音為他的靈魂所帶來的訊息,並且沉浸在這訊息中。他必須學習更內在的去將自己的愉悅或悲傷的感覺與這聲音溝通,而不是去在意這聲音是否帶來喜悅或悲傷,他的靈魂必得只被這聲音充滿並了解所謂何來。任何以這樣的方式與認知去進行著這樣練習的人都會促進全體的融合,就如同那發出的聲音,也就是說一個新的感覺與思想的整體將在這世上扎根。透過整體這樣高亢的聲調自然將會開始回應並對你低語訴說奧秘。任何之前乍聽之下的無法理解的聲音都將成為自然對你說話的語言。就算他以前只感覺聽到的都是無生命的東西所發出的聲音,現在他也會開始覺醒到一種全新的靈魂的語言。

 

石頭、植物與動物

 

    一開始人們以不同特定的方式去學習自然不同的物種及現象,像那晶瑩剔透的水晶、植物或動物。而事實上人應該一開始就應該注意去感受那礦物與動物之間的關係,透過靈裡所伴隨的靈敏的覺知去感受,不被其他的想法或思維所干擾打斷。我們將看到礦物的形象,即便是一顆石頭也像動物一般。在動物尚未利用這礦物時他仍屬於無情礦物,但就是這礦物使得有情物種得以成為這自然的脈動驅力。石頭的結構不是因著慾望所塑造的而是因著無慾望。

    如果我們更深入地去這樣觀照一顆石頭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在我們的靈裡將生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分別從石頭與動物而來。一開始或許不容易達成,但透過確實的努力與耐心地練習,感覺便會油然而生。但勢必得透過不斷的練習,且也許一開始感覺會稍縱即逝,但逐漸的後續的感覺會接踵而來,直到他們在靈裡活躍起來。如果再將植物也納入這樣的觀照中,你將發現在各個特點與層面上,植物都介於礦物與動物之間。

   

       

種子的冥想

 

    在學員面前放置一顆小小的種子,目的是要強化在觀想這別具意義的物體時所產生的正確的感受。首先我們必先確定眼睛所看到的,這種籽的外型,顏色及其他各種所看見的特徵。然後我們就依循著如下的思考,從這種籽出發,然後植於泥土中,最後長成一顆巍峨大樹。用你的想像去觀照這棵植物並說「現在我在想像中描繪的大樹不久將由著泥土與光從這種籽中帶出來,如果先前擺在我眼前的不過是一顆足以亂真的假的種子,那即使是泥土與光都無法將他的生命帶出來。」緊緊抓住這樣清楚的感受並結合如下正確的感受,即「所有將竭力成長出幡然大樹的所有祕密與力量早已蘊藏於種子之中,而假的種子並沒有這樣的能量,即使他們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那能量是無法被模擬仿冒的。」 而如今這看不見的能量被光與泥土引發出來。讓學員們開始如下觀想,那隱藏的能量如今顯現出如外型、顏色等被看見的樣貌,快速地抓住這看見與不被看見這樣變化的覺知,如若不然,單從之後的看見是無法使他明白的。

     另外重要的是在這被思考的一切中也必須去強化這感受,在這想法於內在靜默中被經驗時必不得為其他思緒所干擾阻斷,所以得要有充分的時間去思考感受並充滿在靈魂裡。如此正確觀想之後,也許經過多次的嘗試,正確的力量會油然而生並產生全新的覺察。感覺到這些糧食種子彷彿包覆在一層微光中,在靈性的覺察裡將感受到一股光芒,一股中心泛著淡紫色而邊緣有著偏藍色調的光芒。之前沒有察覺到的現象如今透過思想與感受由內而外的顯現出來了。當然植物最後會以他能被看見的物質外貌顯現出來,但現在以觀想你就可以一窺他的奧秘面貌。

    想當然耳有些人會是這樣的觀想為妄想,他們會說「我有這樣的覺察於我何益?」於是放棄了這樣的認知。但這就是重點所在,不要在發展的階段中對於靈性的世界裡那奇美的覺知感到困惑,而必須勇於去認識他並因而感到有一顆豐盛的心。同時我們必得持續的培養健康的心態去明辨真實與假象。透過這樣的練習個體就不會因而失去意識的自我控制了。同時人們也必須在日常生活中以如此信念去觀想一切生活瑣事,本著清晰明確的意識去觀想,切勿因而流於白日夢。

    以下是更進一步地練習,這次在眼前放置的是一顆已經成長的植物,現在全心去想,這棵植物就要慢慢枯萎凋零了,眼前所見的將不復存在。但這植物在這過程中會結出種子,再轉而成為一個新的生命。再一次的我覺察到那所看不見的變化隱藏在我所見的事物上。我讓心中充滿這棵植物的外貌與顏色並知道他終將消逝。但這新生的種子教導我這一切都不會憑空消失,所消失的那一切都將再次隱藏於我看不見的當中 。這就是光用肉眼無法去從一棵植物覺察到的。我將這想法再次深植於內心,於是我的靈魂就又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與力量。同樣的在靈性的感知裡,樹呈現了一種不同的樣貌,那籠罩著的巨大的光芒在中心泛著藍光,而邊緣則呈現出黃紅色。

    當然這光的顏色不是真正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那樣,如那種藍色的光暈的感受來自於用肉眼凝視著藍色時的那樣的感受。

    這一切並不是我隨意編造出的,而是真實對我呈現出的一切………。

 

摘錄自第五章   高層世界的認知「奧秘的訓練」   

 

史代納說不具備愛是無法真正認識這個世界的,剝削大自然的行為就是最明顯的且可以自我參照的一種對世界沒有愛的省思。

 

    我們必須確認我們的存在是宇宙而來的禮讚,為了我們的存在,我們需要索求多少?我們虧負於自然與其他的人多少?…….那些無法作如是想的人就無法真心擁抱愛並進而去認識這高層的世界。我所不愛的一切當然也無法為我呈顯出他的一切,如果我能全然感恩那我才稱得上是個豐盛的人。

    對於人類的愛必定要擴展至對於萬物的愛,那無法充滿這樣覺醒的人將無法真正去愛這宇宙萬物,而這樣的愛萬物的傾向可以使一切災難毀壞不致發生。每個學員都必得謹守言行不致創造出任何的毀壞……….。

 

CHO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在200711月我書寫此引言的當時,氣候變遷國際小組正發布了最新的報告,提出氣候變異的影響將猛烈並造成無法挽回的局勢,且人類僅剩非常有限的時間去處理環境所引發的問題。

    在這裡我們不需要去細說那些每日報紙上司空見慣的關於我們如何毀壞這個星球的明顯的證據。一直以來,大自然不加思索地給予我們的豐厚的資源,就像我們提供身體一切的所需般。而似乎突然在近幾十年中,我們被迫得去警醒到我們在這地球上無意識的以物質為基礎建立的生活及我們的一切作為已然使大地的母親成為一個更急需我們的呵護與照顧的老化快速的病人。一個世紀之前,在魯道夫史代納的有生年間,Newfoundland外海聚集著大批的魚群,你只要出海放下你的漁網就可以拖回豐富足夠的魚數量而且似乎取之不盡,但如今就像每位所知的,那裏早已看不見鱈魚的蹤跡了。這只是在我們與自然共存時不當的破壞與取用而造成的困乏之一例。

    通常人們會因為突發的嚴重的疾病頓時察覺到自己如何不當的生活著,並進而去改善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而這似乎也成了全球性的一種警覺。大多數的對生態有所警覺的人已逐漸察覺到我們正面臨了生態上的浩劫,知道這正是我們要負起責任的時後了。也許有些悲觀的人認為一切為時已晚,我們正在飽嚐我們以前種下的惡果,在工業科技興盛的時代裡,秉著唯物主義的思想對於這個星球所有不永續的與過度使用的惡果,對於身體的剝削。理所當然的所有想得到的對於環境問題的解決方式都僅限於科技上的修復,然而事實上人類的智慧無疑才能夠真正治療這生態上的衝擊。我們對於這星球及對於自身的期待與態度正在改變也必須改變。

    對我來說,在這危機上所產生的極大的希望是我們如何存何?不單是身體上的存活。當我們與疾病奮戰時,我們為生命而戰,我們必須去問生命是甚麼?也就是說我們在面臨生態危機時也正是一種覺醒,對於人類未來我們有了一種截然不同的選擇。

    史代納將帶給我們面對目前狀況時那些幫助呢?在他不斷奔走演說著作的時代裡,「生態」這個詞尚未被提出過,當他卒於1925年時,有關農業的、文化的及科技的各方面也都正處於改革發展的初階段,但如果我們更深入的去思索如今我們所要面對的種種問題,不難發現他所洞見的人類與自然間的種種關係正是如今我們所要思索的。

    在這兩者中他提供了與自然間一種全新的、有意識的平衡觀。我們並非地球的主人,可以因著自己的方便恣意使用剝削地球的一切,但地球上的一切劇烈的變化也不全然與我們不相干,誠然我們也是大自然演化中的一部份。我們當在自然環境中發現我們自身如同一切自然的變化在我們之中一樣。演化在我們之前已經發生,但是現在這個關鍵點上,我們必須開始為我們自身及這整個星球將來的演化負起責任來,這真正是自然所要面臨的危機,我們勢必步步為營。

    如史代納所言,一切若不從自身轉變做起,只在所有的問題上敲著邊鼓是於事無補的。回收再利用或使用省電燈泡等都是一個開始,但不過是一種聊以慰藉的行動。一種更高的、更切實際的方法勢在必行,就好比在農耕或科學上我們便期待著一種更專業的或政府的全新的帶領。但就像當我們生病時我們不能將所有的責任都推給醫生一樣,我們當然不能將這全球的問題都推給他人,而得將這樣的省思根植於每個人的心中。

    在本書的摘要中史代納清楚的讓我們了解到我們自身與大自然間的關係,而非以一個專家的身分去了解一切。思想會成就一切,並形塑我們目前所在的世界。同樣的更關注自然一些就會更發現到自然的聰慧美麗卻脆弱的一面,去幫助我們開展自我設限的心。清楚明白到我們與自然的息息相關促使我們明白治癒環境與我們自己其實是不可分割的。有效的療育與內在的發展需要齊頭並進。

    無庸置疑的我們會面臨一個物質主義侷限性的觀點,一次又一次的史代納呼籲我們要尋求一種更高更有深度的思維。生態是生物系統之間互動的學問,微妙又複雜的交織著。很久以前人們就聽說過蝴蝶效應, 這在六零年代由氣象學家發展出的語詞,說明些微的變化差異導致整個氣象的巨變。史代納就是像這樣使我們明白最微小的變化與最大的不同現象間的關聯。同時他嘗試讓我們試著以微觀或巨觀去展開我們的眼界認識這非物質的真實世界。生命,在他看來並非來自物質,而是來自活力的動態、能量及最初始全然的靈,藉由凝聚於物質的型態而展現出來。對他來說那並非一種含糊廣義的靈性,他總是煞費苦心的要使我們在觀察到任何細微中去明白每個生命間那特殊的連結與互動。

    在近來幾十年間,兢兢業業的生態學家也不忘提醒呼籲人們已然在這星球上所造成的毀害與影響,但除了先見之明外,史代納更為我們展現了深刻的同理心去看待自然與我們之間的互相療愈的關係,事實上我們逐漸看到大部分的人仍然不能覺醒到我們與自然乃是一體的,史代納雖已逝世,但他仍期待著我們去得到這樣的覺醒。

 

CHO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錄自神智學第四章:通往知識的道路

 

在我孩提時代曾聽過一個童話,叫做「真與不真實」,描述一個叫做「真實」的人失去了他的視力,也隱喻著失去它洞見真理的能力,一旦他用某種特定的樹液去清洗他的雙眼,他霎時間就可以見到最遠距離中最細微的東西。史代納在這章節中所要表達的,尤其是最後面的部份,生動的提醒了我。我們唯有不置入先入為主的觀念,我們才得以獲得那最深沉的洞見。在這故事中「不真實」追尋他自己所要的結果,在他身邊周遭強化了他的自我而最後招致悲傷與窮困。

 

    那些想要對高層次真實性有獨特見解的人,其最需要培養的首要特質是全面的、沒有偏見的熱愛在我們周遭所呈現的各種生命面向。如果我們始終帶著我們生命中既有的偏見去看待任何現象,那麼我們就將自己從這現象的潛在影響中阻隔了。在學習中我們必得視自己如同全空的容器,所有真正的認知都得在放下偏見與批判時才會真正發生,舉例來說,學習無時無刻進行著,不論我們是否遇到比我們更聰明的人。即使是見識不廣的孩子都可以成為聖者的老師。如果以偏見看待孩子,不論你有多聰明,都像是透過黑暗的玻璃看東西,你是無從發現甚麼的。

    完全無私的內在是對這未知世界裡的部分的熱愛,我們也將在這熱愛中對自我有驚奇的發現。如果我們想要持續走在高層認知的道路上,我們必得不斷的練習直到我們能夠去除任何成見,那時真正的認知才會流向我們。

    通過這樣的練習去看待身邊的事物,但空有感受性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能夠適當的去評估我們所接受的。只要我們仍然試著過度評價自己,我們便阻礙了我們對高層次認知的評估。人們對於在各種現象中所經驗的悲喜仍然傾向於對自我過度的看重。

    任何我們盲目遵從的傾向都使我們正在看待身邊事物的能力趨於死亡,迫使我們透過表面去看待事情而非透過自己去經驗那既有的價值。

    對於知識的追求者必須行動與思考一致,也就是說他們必得不被自我所干擾,而是循著那永恆的美與真實,那自然所為我們呈現的一切。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允許自己的行為被決定於個人的滿足或自我表現,那他們就是強加他們的自我在一切之上了。他們無視於潛藏於靈性世界裡的法則,而只是一味去滿足簡單的個人任意的需求。唯有遵循靈性世界的法則,那我們才得以與靈性世界和睦相處。

    只要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僅建立在自我上,那事物就只能以這樣呈現。但這都只是世界短暫的面向,如果我們從短暫的面向中抽出,並去與恆久的我和自覺共住,那短暫的面相才會開始為我們傳遞永恆的訊息。無論我是看著一顆石頭、一棵樹、一隻動物或一個人,我會感受到那永恆的意義在其中,我也才能真正驚訝於萬物有情無情所蘊含的永恆意義。

    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轉換我們的心態會與我們與現實生活脫節,相反的,透過靈性與眼睛去看待事物,即使一草一木都將為我們揭示其奧妙。任何一縷微光、一絲色彩、一點聲響都會在我們的覺知中清晰起來。你不會因此有任何損失反帶來永遠的新生。人們不知如何覺察那事物最細微的部分就難以具備靈性的觀點,就只是空洞無意義的思想了。任何事都取決於我們的態度…………

 

                                 編譯心得分享 CHO

                                              文章來源 RUDOLF     STEINER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