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壺大觀園

至上的靈啊   

你賜給我那我所追尋的

你不是將那徒具光彩的面貌轉向我

在我的世界裡      你將自然展現在我眼前

你賜給我那探索 感受 並喜悅的力量

你如此待我     不似一個陌生者

而是一個有幸能探索內心深處的朋友

   

                  歌德巨作浮士德中浮士德對大地之靈的談話

  

                 

                                  希望農夫      分享編譯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城市的擴展,人群的聚集,要找到足夠的空間種植健康有機的糧食供應全人類實在是目前最緊迫的事情。有鑑於此,開始有人以團體計畫的方式將耕地以都市化的型態豎立在都市叢林裡了。驚訝嗎?讚嘆嗎?還是無比的擔憂?

    在芝加哥有棟過去是肉品批發工廠的建築物如今成了都市農耕的未來,建築物中採用垂直農耕的概念,看似別具創意與積極性,層層分種栽植,結合新科技整合概念,也發展無需倚賴該城供電網來獲取能源的魚菜共生系統,自行從植物產生的廢物來自行製造甲烷並發電。聽起來是否感到充滿希望?

    我卻感到無比的憂慮,以農夫的角度看來,不以企業家的眼光及精神,不以純獲利為導向,大地之所以滋養萬物是因為大地乃是一個會呼吸能成長的有機體,植物在泥土中生長不僅代表著生產的意義,也扮演了自然循環中一個轉化的角色。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鹽分礦物質等,將大地的礦物帶入動物包括人類的身體內;再植物吸收水分時,也無形的幫助了水與大地間循環的關係,水的循環之於大地如同血液循環之於人體,何等重要!水所攜帶的各種物質會決定地球是否能健康成長抑或病奄奄,而且水循環包括潮汐的變化、礦物的循環無不受著地球為這宇宙中一有機體的天體影響著,如此看來若將垂直農耕自行封閉於一建築物內,阻絕了與大地母親的互動與滋養,看似聰明的農耕卻失去了本質土地愛的呵護,我因而憂心這樣的糧食作物是沒有能量的!

    你現在是否能夠想像一個健康的人長年要住在加護病房裡會是何種景象?加護病房中無疑的有各種先進的維生系統,但一個健康的人如果長期靠著這樣的維生系統去生活會是多麼可笑及令人擔憂的事情啊!如果一個需要被特殊照護的病人的確需要特別的需求供應,加護病房是個幫助的中心,但萬萬不能以加護病房當作是日常起居之處啊!會使健康的人變得不健康吧!

    這是我的憂慮,一個熱愛大地的農夫深深的憂愁著,沒有了大地的循環承載,萬物何以為家?

    請與我分享你的看法,讓我們認真的想想,當我們不斷的與大地之母分離,我們將行至何處?請每個看見我的憂慮的朋友,願意和我一起分享對大地的感恩及祝福大地萬物!

  

 

                                 希望農夫         2012.06.30    與你一起擁抱大地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水流與遷移(1

           

              摘自192429Dornach的演講

 

     繼續洋流與水運動的主題,史代納特別強調在自然的兩極間持續的、反覆發生的動力。不僅是鹹水與淡水間的流動,溫度冷熱的交替,這樣兩極的張力也表現在無數的鳥類及動物的遷移上。史代納藉以闡述最初生命的崛起及運動如何從一個整體的生命交織中興起,並進而去發現到在人類當中就如同整個整體的縮影,也在兩個極中有著相互關聯的拉力。如此說來,我們可以說我們自身也有持續的、具節奏的遷移於自我內部的代謝系統中,如胃的器官;及外部的精細的感官,如頭部的感官組織,同時運行不輟如同介於地球與天體宇宙間。史代納所描繪的不同的自然現象及介於自然與人類間的一切是多麼令人驚嘆!且持續地顯示出人類與自然的對應間那無限的連結與歸屬。

 

    我們都知道地球的表面只有部分是堅固的地表,而主要的部份是流動於這宇宙中的水帶,一個水的世界、海洋。通常我們也會說河流必有其源頭且最終奔流入海。現在讓我們以多瑙河為例,大家都認定其源頭是黑森林,或是以萊茵河為例,出自南阿爾卑斯山並流入北海,而多瑙河在流經許多山谷後流進黑海。現在我們都只注意到河流的源頭及出海處,但我們在熱愛擁抱大河之際時多留意河流與海洋真正給予地球生命那極大的特殊意義。

    我們也可以說人絕大部分是由液體所構成的,就像我告訴你們的那樣,人類的絕大部分是液體。血液的流動即是其中的一種形式,我們也都明白血流對生命至為重要,血液造就維持生命。身為肉身的我們全然依賴血液以正確的方式,倚著特別的管路流貫全身,若稍有差池便置生命於險境。人們卻不一定了解到河川海洋之於地球也是同樣的別具意義,為什麼我們缺乏如此的體認?

    我們都能知道血液的重要性,紅色的血液涵括了所有的物質,所以我們都告訴自己血液何等重要,而確認定水不過只是水罷了!這實在是因為輕忽的關係呀!水的成分被分離成氫與氧,而不是像在血液中的鐵,所以為人所輕忽了!淡水之於地球的生命的確是別具意義的,就如同人類不能沒有血液的正常循環一樣,水的正常循環於地球是不可或缺的。

    水循環原本最初的意義遠不僅於他奔流入海那樣而已。你想想如果你去檢視河流,他們是不含鹽的,是淡水,而海卻是鹹的呢!鹽使得海水成為鹹的,這就是關鍵了,水一開始是源自於淡水,從地面上不含鹽的水而來,最後卻成了含鹽的水於海中。人們總是想著河的源頭及出處,而這僅僅是從河的外表來看待一條河。就像萊因河一樣出自南阿爾卑斯山並流入北海,這其中有一種在地底下流動的能量從出海口流向了源頭,返回了源頭,所以雖然從地表上看來是淡水,沒有鹽巴,但在地底下鹽分以從這回溯的能量中被沉積下來,所以地表實際上是以此模式接受了鹽。於是我們有了在地底下流動的鹽流從出海口回到了源頭。地球若不因此就無法得到鹽分了。地質學家總是特別需要留心那在河床上被沉積下來的鹽分。

    就是這樣,若沒有任何鹽分被沉積於泥中,植物的根就無從利用到它了。而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卻是的的確確需要鹽份的,鹽分就像地球供給植物的食物般。植物總可以被發現擁有高成分的鹽分聚集在根部的地方,然後隨著露出於地面的部份去遞減含鹽的量,直到花的部分是最少的。我們藉此得以想像泥土如何滋養植物。簡單的說來,因為水循環持續的脈動著,像血液循環之於心臟般,動脈輸出帶氧的血,靜脈送回二氧化碳,如此運行不輟,水流也如此反覆循環運送著鹽分。

    為甚麼地球涵蓋了含水的鹽體,另一方面又擁有了堅硬的陸地?淡水為何流經地表?而鹽分又從海洋被帶回?如果你去檢視鹽水本身,海水本就具有很多的鹽,你會發現含鹽的水與天體宇宙有些許的連結,就像我們的胃一樣,是與外在世界有聯結的器官。胃接受從外而來的食物,所以海洋的內在特性之於天體就如同胃之於人體。但河流所流經之處、植物生長之處,因為礦物的沉澱,經由河流的流動,就使得地表與天體宇宙也有所連結了。

    我們這樣來看待事情吧!我們總是依著自己的喜好來看待山中泉瀑,我們因水的潔淨美妙而感到喜悅歡欣,這卻是不足的。事實上山中泉瀑如同地球之眼,地球並不是透過海洋去看到整個太空宇宙,因為含鹽的海水實則扮演著如同人體裡的胃的角色,而飛瀑奔泉才是真正對天體開放的,如同我們的眼睛也是對外在世界開放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地表上任何有飛瀑流泉的地方都可以在此更深遠的看向宇宙,就如同他們是地球的覺知感官一樣。而在地球內臟的主體實則為海洋,當然這並不完全如人體內的內臟般,你無法真正從其中找出能真正被名狀且對應出的組織器官,你可以試著描述雖無法眼見;一般說來,我們視地球的內臟系統在海洋中,及感覺器官在地表上。所有地表與宇宙的連結取自於淡水,而所有給予地球內臟系統的需求則來自鹽水。

 

                                                             編譯心得分享希望農夫

                                                                               文章來源           Spiritual Ecology       RUDOLF     STEINER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然裡的四個界

摘錄自190886日SteinerStuttgart的演講

 

接下來要特別來談談這自然裡的四個界,即人類、動物、植物與礦物,在此,史代納常常暗示著即使是石頭也擁有生命的面向,以及這當中所潛藏的,都與我們有所關連並值得我們去注意與尊重一切。這個觀點並非源自於多愁善感,也並非將自然擬人化後帶到我們當中,而是煞費苦心的將之明確的區分出來,去強調這之間的異同。史代納無法單從物質的面向去討論這四個界,因為對他來說,想認識一切事物就無法不去考慮那潛藏在其中的所有靈性上的洞察。或許像史代納這樣認為礦物也有其感受力似乎會被視為牽強附會,但如果我們看待每件事物,即使只是一顆石頭,也能將之整合在這地球的整體中如同一個有機的整體來看待,那麼,我們將了解到所有的物質都有其持續的靈性的對應面,也許我們就更能接受所有的礦物也有以其有機的一面與所有的生命與有情眾生緊緊連結著。

 

我們現在要更深入的去看待所有在地球上所發生的一切,首先我們認識到我們被自然中的四個界,即人類、動物、植物與礦物緊緊包圍著。人類並非單單像科學知識所描述的只由物質的、身體的外在看得到的樣貌組成而已,實則是由物質體、以太體、星芒體及自我體所構成......。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端詳地球上其他界裡的一切,我們也會清楚的感受到物質體、以太體、星芒體及自我在那當中的特殊關係。在面對和處理物質世界的一切時,我們必須清楚的知道唯有人類具有自我覺醒的自我,這在動物界是十分不同的,動物的自我並不像人類以一樣的方式居於他們的物質體中。

如果我們仔細考慮人和動物在這之中的差別,我們會發現每個人都各自具有獨特的自我,而動物則完全不同,他們是以整體的物種去展現那共同的「自我」,舉例來說,全部的獅子或全部的熊擁有它們共同的自我,因此我們將之稱為物種的「群體我」。人類的自我存在於物質體的世界裡,即使我們並非用肉眼看到他,但卻是真正的在人的軀體中展現;但我們卻無法發現動物的群體我展現在物質體世界裡,要形塑如此一個群體自我的概念,可以試著想像在眼前有一個明顯的區隔,在這區隔上分別有十個小洞,我將十指穿越這些洞並且移動他們,你將只看見我的指頭但看不見我,但你卻可以不假思索的就知道指頭並不是自己動的,你們知道是隱藏在背後的我使他們移動的。也就是說你知道有一個整體的本性在這十個指頭上,這樣的比喻可以讓我們清楚的了解到在動物中的所謂群體我或自然靈。

在人類身體物質世界中所發現的天性自我卻恰恰表現於動物的星芒世界中,從每一個單獨的動物伸展出一種通往整體星芒世界的持續連結而形塑出動物群體我的整體一致性。這樣的群體自我在星芒體的面向上自成一獨立的整體,如同人類於物質體中獨立的自我一樣。在你洞察星芒世界的同時,你會看到不同動物們的群體我就像個個獨立的個體般紛紛向物質體的世界展現不同的原則。我們不僅僅限於了解這樣的圖像,更要使自己真正了解其群體我的真實性。我們必須非常清楚的了解到我們不必需特別尋求進入星芒世界,反之星芒世界將充滿在我們物質體世界中。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得以因著開放的星芒感受力去感知這星芒世界。

你也許會問那動物的群體我看起來像甚麼 ? 透過敏銳的觀察有些如下的發現,高等動物的群體我,如脊椎動物,就像明亮的光線般呈現出能量來;事實上在我們周遭充滿的不僅僅是可以被確認的物質態,更多是來自於星芒體各方不同的能量態,也就是經過仔細觀察後所發現的動物的群體自我。

接著第二個問題可能會被提出來,那低等生物如植物等是否也擁有自我?是的,在靈視者眼中發現 : 植物乃是一種以太體與物質體的結合。想像在地面上植物生長的過程,仔細勾勒出地面下的根、以及莖、葉及花,在那一切的生長中,並不似人類有著物質的、以太的和星芒的各體及自我,而是僅僅有著以太及物質的個體。但我們切勿以此去下結論認為星芒體的活躍僅限於人類與動物們而完全不存在於植物中,在開放的洞察中植物是被一種來自星芒體的光所包圍著的,這同時運作在花的發展上,當植物透過以太體的影響力在枝葉繁茂間發展時,生長就在被星芒體物質包圍的花的階段終止。

靈視者發現每一生長的植物被星芒體物質所包圍,還有來自於其他的連結於植物體上,也就是植物的自我。但若是我們想要確認出植物體的自我,我們必得從土地裡去探求,我們將因此確切尋得所有植物的自我。我們將在地球的四周尋到動物們的群體自我,而在地球中心尋獲植物體的自我。事實上當真正的觀察深入於植物界時,那呈現於眼前的土地雖然僅僅是物質的各種結構,事實上延伸於每個組織中都帶著所有植物的自我。

地球事實上已被自我賦予了靈魂,植物生長於土地上顯示植物從屬於地球整體就如同我們的頭上生長覆蓋了毛髮般,毛髮的生長也源自於你自己,如果你連根將植物拔起,將會傷害到地球的整體,植物的靈也將經驗到痛苦,這是千真萬確的,相對的若你不認為如此那當你採摘任何花朵時你將不認為地球土地能感受到痛苦。舉例來說當在秋天收成時,敏銳的觀察者將發現巨大的生命能量從地球土地流出。而從道德觀點上看來反對者也許會問,那如果小孩子們胡亂拔除植物將會比有人刻意好意的去栽植來的更糟咯?事實還是如此,當植物被連根拔除時土地會感到痛苦,而當植物被收割而非拔除則土地感受到歡愉。土地在分享其豐餘時感到歡愉,就在動物們經過土地時對於長在其上的植物顧盼時,大地就感受到歡愉了,就像哺乳的乳牛,小牛的吸吮會帶來更豐沛的乳汁,這些不僅僅是一個比較而是確切如此。每個堪以洞察到星芒世界的人不一定能確切觀察到植物體的自我,這必得要更高層的洞察力,如此才得以洞見更高層的宇宙智慧的世界。

如此我們便可以說動物的群體自我存在於星芒世界中,而植物的自我就在更高層的宇宙世界裡了。

第二個問題很自然地就連結到礦物的世界裡了。到底怎樣的情況被稱之為無生命的礦物呢?難到在這當中毫無自我或更高一點的原則嗎?如果我們深刻去觀察一顆石頭,我們會發現在物質世界中石頭就只擁有物質體,而礦物的以太體則環繞包圍著他們。舉例來說一顆鏤空的石頭水晶,擁有類似中空的空間時,物質實體的結束恰好意味著以太體的開始。就像植物體的最上層部分為星芒所交織環繞般,礦物也被以太體所環繞。以太體於星芒世界就如同在家一般,請特別留心這裡所說的,星芒體實為以太體的大本營。

事情遠比我們能夠假設的一切複雜多了,並不是在星芒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星體的,當然也非所有物質世界所見皆只有物質的。舉例來說,在物質世界與他界的的互動穿透中,你可以同時發現以太體、星芒體及人類的自我在其中;如同你可以發現在星芒世界中礦物的以太體般。

所以我們將因此能全面去看待這不同的四個界。人的自我處於物質世界中,動物的群體自我在星芒世界中,而植物體的我存在於宇宙高層智慧的低領域裡,礦物的我則相對的在於宇宙高層智慧的高領域中。

在礦物破碎時他並不感覺痛苦,相反的他將感受愉悅,一種來自生命體的感受。在採石場上當石頭被碎裂時你將感受到一股喜悅歡愉的能量的流動,相對地,當你將之結合並緊密的排列重組時它將感到痛苦。這樣的過程你同樣可以在其他例子中發現,試著想想你在一杯溫水中丟入一點鹽巴,當鹽巴溶解時不僅僅只是物質溶解在其中而已,而是整個來自礦物的歡愉的生命力溶於其中了。在你重新冷卻結晶這鹽巴時,這過程恰恰是一種連結著痛苦的感覺。現在我們將對這世界有了全新不同的感受及想法,現在我們不再視這地球純然為接受陽光的星體而已,而是一個有感受力、生命力的有機體,透過植物如披風般的星體的幔接受來自太陽的靈。而且我們看到宇宙中那充滿著的礦物的我,因此我們得以知道所有一切如何被賦予生命與靈性……。

                                       編譯心得分享 希望農夫

                                              文章來源 RUDOLF     STEINER

文章標籤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機互動農法源自於人智學創建者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1860-1925〉,當時有鑑於工業化後環境品質惡化以及施用化學肥料後農夫們感到土地開始惡化,且農作物與家畜都有健康上的隱憂,所以史代納在1924年6月給一群農藝家一系列的農業演講,成為生機互動農法的濫觴。現在的有機農耕多數在1950年代之後出現,特別是1970年代化學農業達到顛峰後造成全球性的土壤衰退與健康惡化之後,環境保護主義抬頭讓有機農業成為世界性的清流,但所有的有機或自然農法與建立在身心靈宇宙整體觀的生機互動農法有著很不一樣的內涵。

                                                                                                                        分享者 希望農夫

文章標籤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機互動農法視農場為一能呼吸的有機體,要能涵蓋多元的自然面向,如草地、果園、牧場、農田、菜圃、籬笆和樹林等,成為一能自行循環的生態系。在這當中依據天體運行影響力的耕作曆也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土壤和植物的發展都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所以生機互動農耕的特殊配方就是為了替大地注入生命力。

    在生機互動農場裡強調家畜與作物間整體的和諧,進而達到自然的循環。農夫也是整個農法中的要角,要能夠尊重並熱愛土地及植物和動物,如此才能運作一好的農場,人們也才能因此獲得來自農場食物的正面生命力。

 

                                                                                                                                  分享者 希望農夫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唯物主義在認識上的缺失

 

        摘自192422Dornach的演講

 

    科學在探究事物時傳統上會著重於物質與能量的量化,但這卻只是事物的一個面向而已,如史代納所言,所有的事物都不能僅僅以他所能看到的樣貌去了解它。在這之前他曾使用過一個比喻,就好像指南針上的指針的移動,你不能光是從指針上去探究為何指針會那樣移動,而完全忽略了那整體影響著指針使指針移動的力量。

    如同重力一樣,有一種相反的往上衝的力量,史代納將之稱為向上衝力(upthrust)或稱之為漂浮的力(levity),因為這力的易於變動與空靈,所以相較之下難以量化。在這段落的最後史代納再次指出那不尋常的經驗,也就是所有的太空船所傳輸給我們的關於地球的照片中,你都可以發現地球宛若一顆晶瑩閃亮的水珠懸在宇宙太空中,不是一個死板的地點而已,而是一個有生命力躍動的生命整體。

 

    當我們因著重力被支撐在這地球上時,我們卻因以太體感受到一股要脫離地球的力。以太體的確活躍於這樣的離心傾向,因此你必想到人類的腦袋大約重1500,現在因著細膩密麻的血管分布其中,你將發現這當中的壓縮。如果頭腦真的以1500的重量施壓在我們的頭顱內,我們就無法擁有這密密麻麻的血管在其中了。在生命體中真正頭腦只重20罷了,他之所以變得如此輕盈乃是因為它漂浮於腦脊液中。這腦子的確有一股欲脫離的力量,這其中以太體是活躍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在腦子裡精確的表現出我們現在正在說的這些事。

    大腦漂浮於腦脊液中所以他的重量從1500減至20,這也表示大腦的活動已在我們的身體上減至最低程度的影響,在這裡你會發現以太體大範圍的一種向上的衝力,大腦向下的重量就如此被減輕了。主要在大腦脊液裡發展出的以太力量大幅地將我們提離這個地球,事實上如果我們必須帶著我們身體全部的重量行動,那就好像必須拖著一大麻布袋的重物行走般,就像所有的血球在血液中游泳般移動而減輕了重量。

    這種在液體中會減輕重量的知識已是老生常談了,在物理上稱之為向上的衝力,在這裡我們說是以太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星芒體是被藉著呼吸所激發,此時氣體的元素進入人體的每個器官及基本上以最減弱的程度達到你的頭部,氣體在這樣的分布及安排下使得星芒體因而活躍起來。

    因此我們可以真正看到在固體的地球實體上都是物質的,而液體的,特別是作用在我們身上的就是以太體,那如氣體般的則是星芒體。

    唯物主義的悲劇是完全不了解所有事物於生命各方面的作用,唯物主義明顯的忽視了所有的事物。 如果你不去朝著靈性的作用與影響關切一切的事物,那麼你將永遠不知道物質真正的作用。

    現在,當透過我之前所提的冥想而臻於想像這樣的過程時,你將在所有地球上的關於水的作用中發現以太的作用,如果認定那大海河川中的水透過蒸發、凝結而後成為水再掉落地面只是一種物理的變化或是化學家眼中關於水的元素罷了,那將是一種非常天真孩子氣的看法。事實上整個過程乃是一個水地球以蒸發、形成雲、下降為霧氣等各種水的過程去形塑成就整個地表,在這當中以太體不斷的工作著。如此伸展我們的思想朝向如此的想像,會讓我們感到一種飄然的奧秘在其中。

 

                                   編譯心得分享 cho

                                              文章來源 RUDOLF     STEINER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從流動到成形

摘自1920417Dornach的演講

 

唯物主義者認定心臟如同一個中空的唧筒或器官,而血管及血液循環系統是其次的。事實上史代納認為恰恰是相反的,器官乃是由於活力的循環活動而成形的。在生態學上,這樣的洞見涉及到一切關於生命源起的(當然包括胚胎)、水流、洋流和河流及從中所持續受到的滋養。這圖像活化並鞏固了我們從生命及其活動中的一切的感受,更甚於其他的說法。

 

    我們最近的研究探討會使你徹底明白一切,也就是明白到實際上要以現代科學的觀點去看待這一切空間宇宙及其中的所有活動是絕對不可能。這不只是因為現代科學將整個宇宙整體從人類當中分離出來,更甚而將整個宇宙天體分開解析,看來似乎所有都不互相有所關聯,再分別以不同的個體來看待並去觀察了解。這就好比在探討人類的各種組織器官時,先從手臂開始進行,然後研究腿部,竟是為了從而去了解到整體的運作如何從這分別的組織器官開始。事實上你不可能從個別分開的了解探討中去真正認識到整體的一切,你勢必得從整體為出發點去試著了解各個部分才對。

    我們必須從每個與人類的關係中去探討宇宙。如今我們已然從那我們所置身其中的、環繞著我們的力量中被分離出來,使我們分別於這整體宇宙的原因是我們如今一切組織表現都將我們牢牢地置於本著感官的世界。但事實上,今天如果你願意留心,透過特定的一些現象,你仍然可以從很多外部的假說實證中找到很多證據,讓我們知道我們仍然遵循著宇宙法則在進行的種種組織變化,舉例來說,如果說很容易得到某些特定的病症是因為父母將他們的床放置成東西走向的話,那絕對不僅僅是胡說八道,這不是迷信而是真正可以去實證的……

    我們可以發現到目前為止,當我們停止身體器官的活動,也就是說當我們或多或少降低身體的活動,比如在睡眠中時,我們變得可以感知到天體間的力量。像孩童般通常擁有較多的睡眠,這也是孩子們為什麼比大人們容易感受到天體的影響力。當我們在逐漸成長中我們以自己的方式更進一步且更深入地朝向塵世的狀態,在孩提時代所有肌膚之下的一切都仍具有可塑性,這可塑的力量會隨著逐年減少,直到生命的一個相當後期的點上消失殆盡……但在這當中具意識的關注會存留在睡眠的狀態中,如同心臟的活動、消化的過程等等。事實上終其一生所有的內部的身體活動過程維持在超物質的影響之下……

    表現主義派的畫家也許會將人類側畫成腳指頭在鼻子的位置上,或將眼睛至於他處等……,但他們僅僅些許表現出他們在內部與這世界所有的關聯。而如今的物質主義思想更甚之將所有的一切支解分離,而事實上這一切都實在是該屬整體的……。

    去試著想想看一個重要的器官,心臟……我們可以在某些意義上看到它被交織在一起,在胚胎學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心臟是如何藉由血液的循環而逐漸的交織成型,心臟並非一開始就是心臟的樣子,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其他的器官上。他們是所有循環的終究結果,而非原因。在這些器官內,所有的循環終止於此,然後轉變為另一種方式,再更進一步地進行所有的活動。為了進一步說明,讓我們想像從岩石滑下的水流,它拋出各種不同的水型,然後繼續往下流動,這些不同的水型肇始於這些地方為求運動與平衡而產生的力量,現在試著去想像那突如其來的停頓,如皮膚將像築起一道牆似的,當所有流過而被滯留於此的都將成為器官組織的結構體,如此一直向前流去再次以相同的模式造就形成另一個器官組織。你可以透過想像去了解那血液運行流經心臟時所發生像這樣的一切,我在此僅止於提出如此……。

 

                                         編譯心得分享cho

                                              文章來源 RUDOLF     STEINER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形成和轉化

 

         喔!在生命交會的同時,

         那驚鴻一瞥的剎那,

         在我能有所言語之前,

         一切已然改變。

 

            喔!他走過我,

    而我並未看見;

         他與我擦肩而過,

    我卻不曾察覺。

 

                                   編譯心得分享 希望農夫

                                              文章來源       Goethe's     Botanical       Writings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悅的意識,

自多年的探究摸索中升起,

在造物自然的生命中,我看見生命自然揭露的內在規律,

即使眾多短暫如蜉蝣到那個眾多多樣性的生命中;

 

那恆久的,瞬間即逝的,

可見的與不可見的,

在無止盡的轉變中,成形、轉化---

造就如此神奇美妙的我!

 

                                  歌德

 

                                    編譯心得分享 希望農夫

                                              文章來源       Goethe's     Botanical       Writings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