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壺大觀園

目前分類:以歌德世界觀為基礎的知識理論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以歌德世界觀為基礎的知識理論   

 

  1. A.     初步的問題

4.經驗觀的定義

    我們的思考與真實本身的存在會相互交疊,現實的存在體是既定的,透過觀察去經驗,然而卻有些思考在經驗之外,至今是我們無法確定的。我們的首要任務便是去敏銳地找出這思考與真實本體間的界線,也就是經驗與思考間的差距。我們一開始會從真實外顯的部份去經驗,然後再發展出思考的本質。現在我們就來進行這樣的任務。

    什麼是經驗?每一個人都認為經由真實本體才會建構出思考。所有時空俱足,真實本體呈現出一個複雜多元的外在世界,而我們則處於一個更不一樣的精緻的內在世界裡。當我們意識到時,我們已身在其中,不知其從何時開始,兩個世界已在我們當中交會。似乎真實在一瞬間捕獲了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感官和心不得不被這花花世界所眩惑。

    這是建立在對真實體的直觀,被稱為純粹的經驗。

    而我們很快地感覺到想要去對這純粹的經驗區別與定義,如顏色、形式、音調等等。我們亟欲去解釋當中個別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一切。當一種動物固定出現在一個區域時,我們便去解釋這區域對這動物的影響;就好比我們看見滾動的石頭,我們便想找出滾動的原因。但這樣的驅動已偏離了純粹的經驗,經驗與思考已經交織在一起了。

    純粹的經驗源自於我們的對外的本體的第一個感受。

    這純粹的經驗套用歌德的「自然」的摘要中的用語即是:我們全然被(Her)自然所包圍,毫無預警的,我們已身在其中,並與自然翩翩起舞。

    當談到外在感覺的本體時是立即呈現的感受無庸置疑。一個個體就是以複雜的形式、顏色等,以可以感受的溫度、光線呈現在眼前,我們甚至不知道這一切從何而來。

    而對於感覺的心理確信則是由我們對於外在分子構造的世界和我們的生命體所交織互動的結果。就如同顏色、溫度等不過是我們的生命體受外在世界影響而將這外在世界所有的發生蛻變為顏色、溫度等,完全是基於我們的意識去闡述的。所以那在我們生命體意識當中扮演這闡述的角色的是何物?是甚麼使我們去思考既有的存在體中的顏色、溫度等,而非思考分子結構?

    在我們內在的生命裡,這樣的思考並不清楚被知道所為何來。但我們可確定的是我們同樣對外在世界發展出內在的意識。就像對光產生的感覺一樣,並不會特別與眾不同。讓我們更進一步去看,即使首先感受到的只稱為經驗,然而透過一再思考,我們便能知道那一切都來自於不可知。

    就是這樣了,我們基於意識對於一特定活動產生的思考,一種專注的觀察,是直接從眼前看到的一切而發生的。而這一開始仍是有意識的活動,然後凝視專注會逐漸進入對於空無的觀察,然後是默想。

    任何要能讓人覺知道的個體都須在一開始具有形式,然而我們如果更深入用思考去探究這世界,那麼一開始思考本身會形成一種經驗,但我們必須尋求這固定經驗外的一切思考。

    唯有如此,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才不至於囿於個人內在的狹隘。很快的我們會被帶到一個全新的認知體悟中。從最純粹的經驗出發,然後到達對於純粹經驗之外的體悟。

 

2013.03.26編譯分享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歌德世界觀為基礎的知識理論   

 

  1. A.     初步的問題

3.這樣的科學的作用

    從所有的知識上看來,歌德闡述了一個真相「理論本身一點也沒有用處,除非理論得以使我們看見各種現象間的交互關係。」以科學來講,我們經常得到的是片段零碎的知識,而且試圖將這零碎的分散的知識拼湊出真相,但在具生命力有機的世界裡,我們認識了多樣化的有機體,而且我們致力於找出這之間交互的關係。人類單一的文化時代曾在歷史上出現過,所以我們致力於去學習這內在獨立演化的各個階段。因此所有的科學都必須朝著建立在科學思想上的範疇去一一探討。

    每一種科學知識都有自己的範疇,並尋求各領域間的交互關係,但這當中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對立,一方面是科學所呈現出的完美世界;另一個是這物質所賴以存在的真實世界。因此這當中就必須有能闡明這關聯性的科學觀。這理想和真實的世界,存在於理想和真實之間的對立造成了科學上最大的問題。我們一定得要了解存在於這些相對的要件中的關聯。

    以下的討論就是為了探尋這些對立中的關聯,科學的真相是一回事,但不能忽略這當中與自然和各種歷史演變中的關係。人類在意識上對外在世界所產生的最別具意義的是甚麼?在我們對真實的一切的思考和真實本身中存在著什麼關聯?

 

2013.03.22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歌德世界觀為基礎的知識理論   

           B.根據席勒的方法去看待歌德的科學

    在前面我們不斷去確定我們要探討的方法,要將歌德的世界觀朝科學的觀點去看待。

    這也許會因而出現問題,一個科學的觀點絕不能屈從於任何政權,而是基於事實。現在我們就來探討。

基於歌德世界觀的一個觀點若是為人們所質疑,但因我們相信歌德的世界觀是源自於可看見碰觸的存在體的觀察。那我們從歌德出發的觀點就無法使我們不去從我們所認知的觀點上去解讀。 我們重現歌德的世界觀,但我們必須確認這是符合科學的要求的。

    這條路必須像席勒所致力的一樣去努力,沒有人能像席勒那樣推崇歌德了。在他給予歌德的信中,他非常肯定歌德的天賦,那追求美的特質,在他的論述中多次提及歌德是他認為最天真最感性的詩人了。這是我們之所以要將我們的討論建立在歌德和席勒的思惟上,要以席勒已然建立的科學方法去看待歌德的科學思維。歌德對於自然和生命是採取直觀的,而且這將是我們要討論的主題;而席勒則是探索歌德內心的。且這觀察的方法正是我們要採用的。

    在這方面我們相信歌德和席勒的對於科學的努力已在我們這時代理開花結果。

    根據慣常的科學術語,我們的作品將被視為知識上的理論。這問題的討論將和一般哲學性的討論有很大的不同。同樣的現在也有不少人以Kant(康德)為出發點做這樣的討論。不過除了在Konigsberg有相關科學知識被建立外,這些都被忽略了。至少在這領域中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可以被探討。

    Otto Liebmann 在1960早期曾呼籲如果我們要突破傳統,我們必須回到康德的時代,這也是我們為什麼現在認為Kant(康德)的文學在其他文化之上。但這樣的做法同樣的缺乏哲學性思維的支持,哲學思維不再成為我們文化中重要的了,與其回到康德時代,不如更深入去探討歌德和席勒的科學認知。

    現在我們就要從這先前盛極一時的科學知識上的問題開始著手。  

2013.03.22編譯分享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歌德世界觀為基礎的知識理論   

 

  1. A.     初步的問題
  2. 1.      出發點

   當我們追溯當前任一種知識認知時,我們總是會回溯到古典時代的精神。那從Gother(歌德)或Schiller(席勒),Herder(赫德)或Lessing(萊辛)為古典的濫觴的精神引領這知識的活動直到今天。我們德國的文化完全直接建立在這偉大的紀元上,以至於後來許多人認為他們所能及的一切不過都是建立在歌德或席勒的基礎上。我們已然進入這樣一個由他們所創造出的活躍的整體世界,在這當中任何想自外於這世界認知的人幾乎不能指望被人理解。我們看待生命及世界的方式已透過他們來展開,任何有別於他們的人再無法引起我們一丁點的認同與興趣。

    唯有接受有一種智慧還未被揭發,那是一種能超越觀察數據,在感官經驗之上,能夠完全的滿足這世界及生命的觀點的知識。一般這樣的學識被認為在這方面我們的古典時期可以說是從沒有存在過。當尋求以一種人為的、貴族式的解決方式和我們本質的智慧生命是非常疏離的。毋庸置疑事實上有很多的新進與資深的哲學家和科學家都不斷去詮釋歌德和席勒。在這當中他們並未因此真正透過歌德和席勒的思維去達到他們的科學觀點。他們已經開始嘗試從歌德和席勒的觀點去發展科學,並再與之比較,不只為了重新在這些偉大的思想家身上找到支持自己的論點,而是去檢視自己的觀點的合理性。這一觀點稍後會有更全面的討論。首先我們必得樂於指出我們所關心的當今文化在知識演變上所到達的最高階段的努力。

    現在大部分受教育的閱讀大眾將立刻丟開或不去讀任何稱為邁向哲學的知識科學書,現在很少人願意接近哲學了,除非像 Schopenhauer(叔本華)和 Eduard Von Hartmann 的著作,涉及生命的問題和世界廣泛注意的面向。然而大體來說如今只有專業的哲學家會閱讀哲學作品一點也不過分。似乎除了哲學家沒有人再在乎這些哲學著作了。一般人模糊的認為這些哲學作品根本無法提升智慧上的需求。那所討論關心的問題似乎與自己沒有關係,完全與自身的需求和滿足感沒有關聯。這種對哲學的冷淡源自於我之前所說的,是對世界和生命的冷淡。宗教的教條長期以來作為一種差強人意的替代結構已逐漸失去了說服力。人們越來越堅定地想要在宗教信仰上和對自己玲的追求有真正的連結。如果整個文化的演進能向前跨一大步,且所呈現的是攸關人類的大問題,那有教養的人是們將不致缺乏對人生問題的探討的興趣。

    因此我們必須很清楚的知道,不是如何去創造靈性的需求,而是反之去發現真正靈性的需要,並去滿足它。科學的任務不在於提出問題,乃在給予人們在人性和當今的演變發展中更小心的關注和解答。當今的哲學家們為自己所設下的任務並非出自這已無人探索的文化,而是在這文化上找出問題,因為我們的偉大的前輩先人們已經在這方面透過科學大有作為,因而導致目前我們擁有這樣一種不痛不癢的哲學觀。

    我們的知識主軸應該是要能解決現實世界上的問題,而不僅僅是討論智慧的知識。我們必須尋求這知識本身的根源,而不僅僅只是偉大的古典的思想家的認知。而且這發展必須與我們其他的文化同步,追求事情的本質絕對是必須的,因此現代的探求者就必須以這樣的本質探求去詮釋古典作者們的觀點。若一味詮釋而不與現實發展同步則只能徒增困惑模糊,無法真正傳遞他們的觀點並與時俱進。可以說沒有人達到更進一步突破他們的觀點,使得萊辛、赫德、歌德和席勒無人能出其右。除了他們絕佳的觀點外,可以說所有被完成的關於席勒和歌德的科學的論述都沒有更具生命力的發展,而只是在回顧他們所思的一切。這事實再明顯不過了,所有各種科學趨勢的發展都脫離不了歌德從自己體驗發展出的預見。重現世界觀點所呈現出的一切不等同於批判歌德,當我們感受到有必要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重新檢視這樣的觀點時,我們將發現在Hegel(黑格爾)和Schopenhauer(叔本華)間極大的差異,甚至Schopenhauer(叔本華)稱Hegel(黑格爾)為江湖術士,並指稱他所說的哲學觀毫無意義可言,不過是一堆胡言亂語,這二人除了對歌德相同的推崇之外完全沒有任何共通點。

    現在的科學趨勢也是如此,Haeckel(海克爾),達爾文理論的支持者,提出「個體發生源自系統演化」,就在歌德的觀點中看見自己的預知。另一個當今的科學探索者,A.F.W.Jessen認為達爾文的理論以激發創造了很多的迴響,雖然沒有更進一步去證實,而有了一些不同的聲音,但仍是為一般大眾所接受的。而說到歌德,同樣的過程,歌德則是朝向非生物及生物自然界兩個面向去認知的。他在當中透過全面深入的自然觀察而發現了植物形變的法則。他們倆人都能夠引證無數的例子說明存在於他們的科學發現即全面觀察自然中的和諧。但如果用這二種觀點來探討歌德的思想,勢必造成他的想法整體性上的懷疑不確定性。現在基本的現象,無論如何並不是完全真正出於歌德的世界觀,而是滲進了達爾文的觀點。更多的人對外尋求更多的支持與認同,以至於反而減損了歌德思想的完整性,對於向內的科學探索並無助益。歌德的觀點從未以科學為出發點,而是根據對於物質的整體的了解。那些鑽營在自己的觀點裡的人很少擁有無偏見的學生圍繞身邊,反而招來很多的批評與論斷。

    甚至有人說歌德太缺乏科學感了,還說歌德是個絕佳的詩人,卻是個徹底糟透了的科學家,因此他的科學觀自然就不足一提了。這完全是謬論。顯然歌德即使不是一個哲學家,但席勒卻讚嘆他是「一個真正的人」,堪為人類的代表。因此看來歌德的自然觀自然是建立在良好的哲學覺知下的,即使這哲學的覺知並不屬於他科學陳述的認知。任何將自己融入整個整體的人都能表現出哲學上的覺知並體會歌德所言的,因為整體就會帶出哲學的覺知。但他必須雖從歌德出發,但卻不能套用歌德。歌德的智慧已在某些哲學影響上具決定性的意義,即使他並未留下任何哲學脈絡。

    歌德對世界的觀點是非常多面的,從整體的詩的觀點去看待自然,在一一呼應到自然中的每個物件。這是歌德特殊不凡的地方,而不是如現在一般的只專注在單一物件本身。歌德透過從對外在世界的觀察去探究自身的意義。現在一般人卻只專攻於一種方式,只去研究探索一個物件,而非整體。看似追尋歌德,確實不然。讓我們更進一步來看,一個聰明的人若非常致力於機械性的物質的交互影響,他們將認為整個宇宙如同一個精巧的機械師。其他能從外在世界觀察獲得神秘見解的人都被納入神祕學家的行列。所有的謬誤都源自於錯誤的將個別視為一個整體,這可以點出為何與多元世界觀造成許多的衝突。如果有人持著單一的偏見來質疑歌德那來自自然整體、非個人內心偏見的、不受限的觀點,那麼很容易的這人就會淪為以歌德的觀點來迎合他自己的。歌德的世界觀本身就非常的豐富,絕不可能只反而來證實那單一的偏見。

    其實哲學的精髓不只在歌德的自然觀察中,,也存在歌德的詩中。雖然歌德並未像席勒一樣先在心中清楚地設定何為哲學觀,但在他具生命力的作品中,其哲學性仍隨處可見。歌德和席勒的創作無庸置疑的從他們的世界觀出發,在這方面我們常如此看待席勒,其實歌德也是如此。其實我們那偉大的詩人在他的作品中對於人類歷史性的演變吳不一一呈現出深奧的哲學觀。奠基在歌德與席勒上,我們將免於被現代科學學術化和疏離化,科學的認知在古典的年代裡是集所有思想家的大成的,他們是如此的重要。

 

2013.03.21編譯分享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歌德世界觀為基礎的知識理論           

            第一版前言           史戴納  

 

    當Kurschner教授給我如此的信任讓我得以為Deutsche National-Literatur擔任編輯歌德科學著作的重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似乎對我來說對幾乎已經普遍建立的觀點提出反對的意見是必要的。

    然而歌德詩的著作思想已在我們的文化思維中生根,即使那些更進而在他的科學著作中得到認知的人覺得那不足一提。因著他的天才,他得以窺見他後來以嚴謹的科學方法所證實的自然法則。顯然具學養的人都明白歌德的偉大成就不在於他的科學觀點,而是使我們透過他的科學著作去熟悉這一切,進而得到我們所想要追求的部分。

    當我摯愛的老師 Karl Julius Schroer 首次帶我認識歌德的世界時,我就已經確認自己將在這超越詩集的同時,超越歌德納融合的自然的整體觀,以那自然整體觀的洞見上的方向,或以他那表述在思想的力量,在他那極振奮的闡述中去投進自然的豐盛。我很快就明白到當今科學的成就對歌德而言不是最重要的,因為那當中有很多疏漏之處。那些一一的科學上的發現的確並不是對歌德有很大的影響,因為所有的對自然的研究一直不斷的在進行,但歌德那對自然的重要的觀點卻是絕對出自於自己的觀察與經驗,因此這也是我的介紹中所要確實表達的,在這細節中會看出歌德如何發展他天才的洞見。

    由於以上的原因,所以在這簡短的論述中必須被帶出的是那些我們所提出的如同歌德的科學觀點的論述是建立在十足的基礎上。

    因此針對以下的討論,這段前言是必要的。我特別衷心感謝 Kurschner 教授所給我最大的支持和友誼和在科學論述上的幫助。

 

2013.03.06      編譯分享

ps.紅色字體表示不確定  

   在編譯上感到困惑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歌德世界觀為基礎的知識理論           

            史戴納  新版序言

 

      蘊藏在歌德世界觀中的知識論的研究是在約1880-90年間完成的。我的心因而活躍在兩種思維活動中,一個是直指歌德的創造思維,另一個是那真正驅動創造的生命力。那全然的純粹的人性對我來說似乎完展現在歌德所給予世界的創造性中。直到現在幾乎沒有任何地方有人能如同歌德一樣,完全以內在的確定去感知這和諧完整的現實世界。因此想當然耳在這樣的思維中就務必有一種確信,如歌德一般,與人類和世界的本質和諧一致。   

    另一方面我的思想深深地浸淫在當時主要普遍的知識本質的哲學思維中,在這樣的認知中知識其實深受人們自我所禁錮,聰明的哲學大師Otto Liebmann 層堅持人類的意識無法靠著意識本身去傳遞,真正被留下存在的只有真實的現實體,那形成各種意識的外在條件。因此在Otto Liebmann的精湛著作中,他提升這樣的認知並進而尊崇人類的多元的經驗。Johannes Volkelt 在它的思想著作中提及了Kant(康德)的知識理論和經驗與思想這本書。他認為世界在人與未知的世界關係中僅僅提供了人們呈現的總和,他更堅信那不可觸摸的內在經驗的思考只有依著現實的呈現才得以有意義,當真正進入思考的活動中,我們會有感覺,這樣就能使我們藉由現實的呈現去進入這個世界。 然而這將產生甚麼結果呢?我們可能因此透過思維去評斷現實所呈現的世界,然而這樣仍然只是一個人們心理活動所呈現的世界,並非真正感受到世界的本質。

    Eduard  Von  Hartmann的哲學觀曾給我很大的鼓舞,但那與先前提到的和Volkelt所持的知識論異曲同工,我並不同意。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人類知識在現實範疇裡的確信會到達一定的障礙。

    在我們覺知的事實上,相反的,內在的經驗與經驗的認知,也就是人類的思維,當它到達一個足夠的深度時,會感受到自己完全生活在一個屬靈的現實體的世界中。我相信我們所持的屬靈的知識就如同數學知識般清楚,有條理可循。

    這新認知的呈現,絕不可能如同之前我所提及的那些理性的思維那樣受限。

    關於這一切,我有時傾向於進化論。在Haeckel(海克爾)的理論理認為一切存在體無庸置疑的可以自無到有,並臻於靈性的活動。而靈性的活動被認為在實在體存在後總有一天會出現。對我來說外在的實體感受是明顯的,但我更明顯覺知到存在體的靈性存在獨立於基本存在本身,而產生了對外在世界感覺的各種爭議。但問題是要如何在這實體世界與靈性世界當中找到橋樑。

    在時間的推序裡,建立在感覺的基礎上,人的靈性似乎也是自無中所進化出的,事實上靈卻是無處不被感受到的。這時我們便感受到所有知識的有限性。就好比一個人在接觸到覺知時若只像閱讀著一份很多文字的文稿,只忙著檢視其拼字是否正確,將會完全無法真正認識到這其中真正的意涵。

    因此我便轉而將對覺知的觀察轉向靈性,那確實建立在我內在經驗的知識中。在這感知現象的背後,我們探詢的不是非靈性的原子世界,而是靈性的,那透過人在靈體世界中的感知過程所顯現的。因為人在「知道」這件事情上好像以為對事物的思考是在人當中,然而人們對於事務的思考卻是搖擺不定的,所以在經驗表面事件上,去區分出思考與事件本身對人是必要的,然後再一次去定義事件。

    世界的演化發展依著這樣的方式為人所了解,認為先前的非靈性成功的自人展開,靈在自體內存中也在超越自體中。在靈當中人的出現,透過靈肉二元合一與和諧,靈於是被覺知。

    這樣的思維帶領我超越當今的知識理論,即使我完全確定他們的睿智的洞察力及對科學的責任。這思維將我帶向歌德。

    當時我被驅使去從現在的呈現向我內在的糾結重新探討檢視,要超越當前的理性的哲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的指導靈不斷的給我確信人是有可能向內覺察到他自身內在的靈,那獨立在身體之外住在靈性世界中的靈。

    在我整理歌德的科學著作和呈現這知識理論時之前,我就已經寫了一份對於原子論的簡要報告,不過從未付梓,內容就像現在我所說的這樣,我永遠記得當我將這報告寄給Friedrich Theodor Vischer後,他回寫給我一些確定時的喜悅。

    而當我開始研讀歌德時,一切變的更清晰,似乎我的思考面向一在的可以從歌德創作和對世界的態度中看到,這使我相信我的知識官式傾向於歌德的世界觀的。

    在1980年代後期,透過Karl Julius Schroer,我亦師亦友的長者的引介,我開始為Kurschner National-literatur整理歌德的科學著作,在這些作品的進展中,我開始依循著歌德在各方面領域中所呈現的智慧的生命,逐漸的我感受到自己的知識論語歌德的世界觀如出一轍,因而促使我寫下這以歌德的世界觀為基礎的知識的理論。

    現在我再度關注這理論,對我來說似乎更是一種必要確信。在我所有堅信的口述或文字敘述的思想是我的知識理論的基礎。這基礎說明我自始至終一再說明的從感官世界到靈性世界的知識的本質。

    可能這在40年前就寫成的年輕的作品要再次出版會有些奇怪,不過這當中的論述是不變的,呈現出40年前那種當時活躍的進入哲學思維中的思想方式。如果以現在要再重寫這書,我肯定會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方式,但本質上的觀點卻是不會改變的,而我現在所能寫的一切關於之前所提的靈性的世界觀也不會有所不同。在這樣啟蒙的過程中,一個人所能表述出的不過是在一個人智慧生命開始的時候。因此展現這不變的年輕的作品是好的,可以更加清楚明白現在的知識理論的淵源始末,這也是一直在我的著作「The Riddles of Philosophy」一書中不斷提及的。同時這兩本書都會油桐一個出版商出版,因此我覺得重新提及那多年前強調的蘊藏在歌德世界觀的知識論是非常必須的。

 

2013.02.25編譯分享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歌德世界觀為基礎的知識理論>     英文譯者序言           於2013.02.22編譯分享

 

    當史代納25歲還在維也納求學兼任家庭教師時,他出版了一本簡要的冊子總結自他孩童以來就感興味的知識上的困惑與衝突。在這冊子中他勾勒出人的內在與外在世界的關係。

    對他來說,內在的世界是再現實不過了,絕非只是從外在世界反射而產生的內在的臆想。他並非要建立起內在或外在世界的真實性,而是透過對外在世界深刻的觀察和對他自己內心活動深刻的體會,去發現這兩個世界間的相互關係。也許早在他十五歲的時候,他就拒絕相信康德(Kant)所提出關於人類知識本質的理論,他告訴自己:「或許那對康德(Kant)是真實的,對我卻不一定是如此。」。之後當他接觸了歌德,這個詩人、思想家,在他編輯歌德撰寫的科學筆記時認識了歌德活躍生命的知識觀,歌德探討植物、動物與人類的深刻體會與直覺的認知,史代納從而以歌德的直觀思維為基礎及自己的認知建立起一個全面的思想基礎。

    但他不僅因此解決了自他年輕時期就困擾的問題,更進一步深入地發展出他後來39年的生命所領會到的人類靈性的思想基礎。他所有著作及演講中的整體價值在於透過這思維處理了人類的深層的問題 。這思想基於現實的呈現、靈性的本質及人的思維,是經由內在經驗的確認領悟和在知識理論下去覺知道現實是人類真正所共融交流而發展的。在我們每日的認知中去覺知提升人的靈性,到更高的、更清楚的自我直覺肯定的靈性境界。或多或少如他在年輕時探索研究而集結的小冊子裡所堅持的其他事物一樣,這小冊子代表了人類心靈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人類自我了解的奮戰中是關鍵性的成就。

    基本上的爭議如下:

    一個直接經驗的組成要素,思考,那發生在我們領悟之前的,是一獨特又立即意味著事物的本質及相互間的關係,思考從而成為揭開所有經驗的關鍵。

    思考本身並非是主體性的,而是在領悟之前必經的歷程,這可以從我們將個別思考集合成為總和這樣清楚的事實中得到證明,我們的領悟性就像是接收器官,只接受世界上能夠被真正思考的有意義的客體條件,再經由知識性的認知形成的概念即透過理性去綜合形成完整的意義去展開對整體的全部的認知。這樣的知識是真實的,而非只是心中主觀的臆想。

    但這樣的認知模式只適用於對非生命體的事件的認識,在這當中我們掌握現象的真實性,但在生命體的事件中,我們對各種相異的動植物體必須有超覺知的領悟力。這需要有直接直覺性的認知,也就是必須在思考中感受且在感受中思考。更進而當我們看待人的問題時,我們必須領悟到這當中心的主體性,自我,恰如其分的表現出自己性的靈在不同個體下所彰顯出的獨特性。

    透過如此直覺的認知,我們才得以認識到在個別的人性中那蘊藏著宇宙性創造的靈;也就是那宇宙之高無上的靈在人性中的彰顯。當人遵循這獨特的直覺性,人就會與這世界引領的力量趨於和諧。

 

     編譯分享自

A THEORY OF KNOWLEDGE BASED ON GOETHE’S WORLD CONCEPTION    

BY  RUDOLF  STEINER 

三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